習智囊劉鶴稱大陸正處金融風險易發多發期
【大紀元2016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凡綜合報導)大陸股市再度暴跌之際,習近平「首席經濟智囊」劉鶴發聲,批金融監管不力,稱大陸正處於金融風險易發多發期。
1月11日,大陸財新網發表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的文章《劉鶴:金融監管要「長牙齒」 拒絕「父愛主義」》。這是劉鶴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之《21世紀金融監管》作的序文。
劉鶴在文章中表示,從金融發展史來看,金融危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小概率事件。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機史。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嚴重失調。每一次危機都意味著金融監管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重大變革。
文章警告,當前大陸經濟發展的速度、方式、結構、動力都在發生轉化,是金融風險的易發多發期;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和經濟結構調整,各類隱性風險將逐步顯性化。這對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文章結合國際金融危機歷史警告:金融監管者需要對金融風險保有一顆敬畏之心,提高風險警覺性,不能只在出現問題後才採取行動,要有預判、有預案;金融監管體系要有適應性;金融監管要「長牙齒」,不能只說不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監管機構的口頭警告充其量不過是紙上談兵。
劉鶴被稱為習近平的「首席經濟智囊」,從2013年3月開始擔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2013年5月,習近平曾向來訪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介紹說:「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
2015年11月8日,劉鶴發表於《比較》雜誌的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該論文比較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
該論文表示,經濟危機爆發後,決策者總是面臨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意識形態化的三大挑戰,市場力量不斷挑戰令人難以信服的政府政策,這使得危機形勢更為糟糕。文章還表示,在市場大幅波動中獲益是大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而這種市場力量「從來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認識問題而忽視其政治屬性,就會犯重大的判斷性錯誤」。
香港《經濟日報》2015年7月初報導,劉鶴上述言論並非針對近期A股急瀉所引發的危機,但卻有現實意義。因為大陸A股的跌不停,反映習、李高層大力推進的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正遇上前所未有的危機。
大陸股市自去年至今,大幅震盪不止。去年股災之後,習近平當局緊急啟動金融反腐。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多名高官被曝涉內幕交易,接連落馬。
1月11日當天,滬深兩市早盤大幅低開。臨近午盤,滬指再次大幅下挫跌逾3%,一度失守3,100點關口。反覆爭奪後,多頭在尾盤兵敗如山倒,滬指報3,016.70點,大跌逾5.33%,再現千股跌停局面。
1月7日,早盤開盤僅12分鐘,滬深300指數跌幅擴大至5%,觸發熔斷線,兩市在9點57分恢復交易後,幾分鐘內滬深300指數再度跌7%,直接觸發第二「預警」,兩市全天提前休市;當天交易時間一共不到30分鐘。隨後有消息人士表示,大陸股市再度暴跌,是政治鬥爭的繼續,是習近平對手的瘋狂反撲。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