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碳排放到2070(民國159)年如果不是零,全球增溫就不能保持2℃,如果想維持更低的1.5℃,碳減得加速。中研院士李遠哲表示,「不見棺材不流淚,我們已經看到棺材的角落」,這麼說是很嚴肅的。今年巴黎氣候會議(COP21)已經到了關鍵點,不趕快急速減碳,溫室氣體帶給人類的災害愈難處理。很多人說,這是人類保持2℃的最後機會,全世界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全世界都要努力。
李遠哲說,COP21的方向對台灣很重要,台灣人民的觀念應從國民跳脫到地球公民,跟世界各地的人攜手並進;台灣落後很多,政府各部會對於減碳的事,沒有好好協調,也沒有足夠的資料讓大家公開討論。具體怎麼做應由學者建議,可以用政治意志力推動,但老百姓才是主要力量,由下而上的做。
李遠哲以加州大學為例,指出碳中和零排碳(Carbon-Neutral)可從校園開始做起,如台大變成零碳單位。中研院設在台大校園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大樓實驗器具很多、耗電量大,在他減碳建議下,近2年耗電量已減少20%。而台大還有很多地方可安裝太陽能板發電。如果其他大學、中小學也參與,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從小開始就節能減碳,對社會正義、社會轉型有幫助。
經濟發展朝向「質的改變」
關於減碳與維持經濟發展是否能兼顧,李遠哲表示,談到經濟發展,很多人從經濟規模的擴大、消耗的增加、物質享受的增加來看經濟發展;以前地球對人類來說好像無窮大,但現在人口多了,經濟規模一直膨脹,地球畢竟有限,因此,在有限的地球上發展經濟,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想擁有更多的東西,而是擁有更精緻、持久耐用的東西,所以經濟發展觀點會有很大改變,經濟是質的改變而不是量的改變。
至於開徵碳稅能否有助於減碳,李遠哲說,開徵碳稅,碳的使用一定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跟著減少,空氣變乾淨。如果收了碳稅應該好好利用,不是發消費券花掉,而是補助弱勢、補貼太陽能板的使用,政府也可利用碳稅改善環境跟能源。
政府如何做才能讓民眾更有感?李遠哲說,政府的政策要透明,讓民眾能夠來討論。英國有急速減碳政策,高中生可以在課堂上討論政府措施對錯、執行好壞,但台灣沒人能做這樣的討論,雖然環保署說2050(民國139)年碳排放要減到50%,但這都是部會首長說的,沒有提出具體做法,老百姓也無從討論。
李遠哲表示,2、30年後,科技會進步到陽光可以變成別的東西,在國際市場上輸送。台灣燒煤、燒汽油,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往零排放方向走,在政策上需要做很大努力。如果台灣擔心2、30年之後,在國際市場買不到乾淨能源,還在燒煤,可能就要做碳捕捉(Carbon Capture Storage),不然達不到急速減碳目的;亞洲國家日本、中國、印度可能都要用到碳捕捉,除非社會有很大、很大的改變。◇
責任編輯: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