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蔣介石抗戰建國的目標
千古聖哲孫中山,竟畢生精力從事國民革命事業,創立三民主義,推翻專制獨裁皇權帝制;創立五權憲法,創建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建設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的歷史重任,遂落在三民主義第一代傳人蔣公介石的肩上。
作為三民主義第一代傳人的蔣中正,終生矢志不移要完成的就是:承繼孫文四十載未竟之事業, 開創中華五千年未有之新局。
蔣介石領導、完成北伐任務,實現中華民國第二次統一,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曾取得「黃金十年建設」,增強中華民國的國力。
日寇侵華,國民政府集全國軍民之力進行抗日戰爭。在蔣介石的內心裏,抗日戰爭不單單只是抗日,更重要的是要建國。「抗戰.建國」是蔣介石一貫主張的堅定信念。他在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召開的中央五屆五中全會上演講結束語中強調說: 「我們認為抗戰建國的工作,是沒有時限可定的,五年不成則十年,十年不成則百年,一天不達到目的,我們就一天不停息。」「 祝我們抗戰建國革命大業的成功!」 可見,在那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歲月裏,「抗戰.建國」是中華民國三軍統帥蔣委員長生活中寢食難安的兩樁大事。
抗戰必勝,敵人必敗,蔣介石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於建國大業,在蔣介石的心目中究竟是要建成一個甚麼樣的國家呢?中央五屆五中全會之後,於民國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召開的中華民國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上,蔣介石對此進行了講述。當然,民主憲政是中華民國的建國目標,然而蔣介石與孫中山先生一脈相承,則是中華民國建國的目標要在更高的一個層次上,即如《禮記.禮運篇》所述的那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所以在會上他說:「 國民參政會今天舉行第三次大會,中正謹承政府之命,來擔任本會議長職務,在全國賢達和老成碩德之前,自問淺陋,殊覺惶恐萬分,但是國家艱危至此,諸位先生披瀝精誠,不遠千里而來,共赴國家民族大難的精神,實在使中正非常感動,諸位既本負責盡職安危共仗的精神而來,中正更不敢不以一心一德必信必忠自勉,希望在本屆會議之中,多多傾聽各位的偉論,願與諸位先生共同努力,以完成抗戰建國的使命。……
現在抗戰已經轉入第二期了,我們全國政府人民的責任,格外艱鉅,本會的責任,也就格外的加重,第一期的抗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第二期抗戰的任務,就要集中發揮我們前後方乃至被佔地區內一切的力量,爭取最後的勝利與建國的成功。第一期抗戰是精神與物質並重,第二期抗戰中,精神的重要,更過於物質,要發揮抗戰的力量,不僅要振作精神,集中精神,而且要以精神為主,物質為用,必先要提高全國國民堅強奮發的精神,然後方能克服艱難,打破敵人,完成抗戰的使命。抗戰轉入第二期以後,敵人在軍事上,已經是進退維谷,一天天的窘迫,一天天的徬徨了;最近敵人側重政治的舞弄,捏造事實,離間國人,無非先要制服我們的精神,分解我們的精神,然後來征服我們整個民族。要打破這種陰謀,我們除了繼續注重軍事和物質以外,更要特別注重精神的抵抗力!不僅應該動員國內的一切物質和人力,而且要動員全國的精神和意志;不僅要發動全國的精神,而且要組織起已經發動的精神!以有組織的精神,發揮有組織的人力,利用有組織的物質,然後可以掃蕩侵略的暴敵,樹立戰後建國的永久基礎,這種任務,這種使命,無疑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艱鉅最偉大的。去年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召集國民參政會,目的是在集中全國的力量,以排除空前的國難,集合全國的意志,以樹立建國的基礎,我們可以說,國民參政會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在於發揚我們全國一致的民族精神,提高我們固有的民族道德,這種精神和道德的感應力,直達到各省各縣,直達到文化經濟,每一職業,每一部門的國民,就可以鼓舞起同仇敵愾,不屈不撓的精神,啟示全國國民對於國家民族光明前途的自信。……
我們要集中國民的精神,就必須使全國國民對於自身都確立共同的道德,對於國家民族,堅定共同的信仰,而每一份子,能夠根據這共同的道德觀念,共同的建國信仰而努力,而奮鬥,而犧牲!這個共同的道德是甚麼?就是捨小我為大我。我們的共同信仰是甚麼?就是三民主義。根據這個信仰,去實現的目的是甚麼?就是我們中國政治最高理想,大同世界。」(蔣介石文集.演講.對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講.民國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
蔣介石認為,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這才是中華民國建國的最終目標,達到了這個目標,纔是全國人民共同享到了幸福,纔是三民主義真正的實現!蔣公說:諸位先生,我們今天一方面是流血流汗在抗戰,一方面是殫精竭智在建國。我們 總理孫先生所要建立的新國家,就是要做到禮運所說的大同之治。
蔣先生告訴與會諸君:參政會的歷史使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礎,尤其是建立永久的真正的民主政治基礎,這一點中正在第一次開會的演詞中,已經提到了,總理倡導三民主義,其民權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民主政治。一國的人民,如果不能關切他們自身的幸福,管理他們自己共同的事務,就是說:如果人民不能積極參加政治的話,他們就不能造成強固的國家,所以世界上最有力量最鞏固的政治,一定是建築在民意之上,一定是以人民的利害為利害,以人民的視聽為視聽, 總理的民權理想,是造成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古今中外,理無二致。
我們作為當今的炎黃子孫,撣去歷史的塵封,驅散七十餘年來鋪天蓋地的反蔣輿論宣傳的迷霧,平心靜氣來審視蔣介石的這些講話,你不能不承認作為三民主義第一代傳人的蔣介石,對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特別是民權主義的領悟是極為透徹而深刻的。以人民的利害為利害,以人民的視聽為視聽,這應該是蔣介石的肺腑之言,是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呼喊!
中國歷史,「家天下」四千餘年,中華大地是產生專制政體的土壤和溫床,人民承襲著累代專制的弊習,這一改朝換代、專制永存的歷史慣性,婉若洪水猛獸,一往直前,蔣介石想把它攔截撲捉,變革政體,變「家天下」為「公天下」,使命之重,困難之巨,不難想像。如今已屆耄耋之年的老人們,親身經歷了這場巨大變革,一定是體會更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華民國國運多舛。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數千年來的皇權帝制。國民政府成立之後,統一大定,還未開始有計劃進行國家建設之時,便先後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段祺瑞、北洋政府破壞約法,造成南北對峙;與孫中山先生意識形態、政治理念背道而馳的政黨—共產黨成立,並付諸暴力奪權的行動。這種種障礙,致使國家建設遲遲難以入軌。
蔣介石北伐勝利,東北易幟,完成中華民國第二次統一。國內問題還未得到完全處理之時,日本帝國主義即發動侵華戰爭。
蔣介石告訴大家:國民政府成立以後,遵奉總理遺教,先求全國之統一,接著開始訓政,原希望積極的促成憲政的實現,早達革命建國的目的,不幸統一未成,而障礙復起,經五六年之久,傾國家之人力財力的一大半,都用於軍政時期之工作;喘息甫定,敵寇侵略,愈入愈深,政府為保障國家的主權,民族的生命,起而應戰,苦戰十九個月,我國土地的淪陷,人民的損失,實不可以道裏數量計。就目前事實而論,不僅訓政時期的工作,受到阻礙,而軍政時期應做的工作,且須從頭再做一遍,換句話說,必須首先掃蕩侵略者的武力,消滅漢奸傀儡破壞國家毒害民族的反革命勢力,待山河恢復,國內澄清以後,才談得到訓政,進而預備憲政。抗戰期間,雖是軍政,而訓政工作則要同時進行。不僅應該在不妨礙軍政的前提下,積極推動訓政,同時更需要由訓政的進行以輔助軍政。在抗戰結束以前,當然是「軍事第一」,「勝利第一」,要以軍政時期的工作為主,同時還應積極進行訓政工作,因為中華民國要造成的是徹底的民主政治。我們參政員是人民的領導者,要負起訓迪的責任,要保護國家的利益和整體人民的利益。對於藉口自由民主而破壞國家法令制度,減弱整體抗戰力量的行為,要一致發揮公正輿論的權威而加以制止。我們要使一般同胞都明瞭現在為抗戰要實行軍政,為建國要實行訓政。這中間著不得一些虛偽,容不得有幾微障礙,我們必須借鑒以往的覆轍,切實遵循總理遺教所訂的步驟,為真正的民主政治奠立永久而良好的基礎。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在政治上奮鬥的目的,是要實現三民主義而歸政於民。但是不經過民主素質訓練的人民,沒有能力承擔「主政」的歷史重任。孫中山生前勉勵有識之士、社會賢達、知識階級與革命同志,要一起努力做民眾的保姆,要以公僕的地位,實行師保的責任,這一個教訓,實在是建國成功必循之大道,中國歷史上有兩段故事,很可以說明訓政的精神,一是伊尹訓太甲,二是周公輔成王。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上,向與會諸君扼要講述了伊尹訓太甲,周公輔成王的故事,同時還把《詩經.國風.豳風.鴟鴞》一詩給大家誦讀一遍,可見蔣公為及早實現憲政,告訴大家必須做好訓政工作的良苦用心。
蔣介石先生對國民參政員語重心長地說:總理常以伊尹周公自待,是我們國民惟一負責的革命導師,他手創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的政治革命,也是要先把人民訓練成熟,然後才還政於民,這種盡瘁負責的精神,古今輝映,是何等的偉大!伊尹在「鹹有一德」上說:「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我中華民國推翻專制以後,也有共同遵循的一德,這就是 總理的三民主義。目前我們同人的工作,是要近繼 總理,遠紹伊尹周公的志向,真正的實行三民主義,使全國同胞正心誠意「歸於一德」。……我們就是伊尹和周公,民眾就是太甲和成王,我們要視民眾為國家的主體,我們的主人,我們要教他,訓他,保育他,最後還政於他,等待他們都成立了,民主政治也實現了。…… 政府召集參政會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共同負責做伊尹,做周公,政府希望在軍事結束的時候,訓政的工作,已經同時完成,換句話說:就是希望抗戰勝利之日,即是建國基礎大定之時。
蔣介石不只是個坐而論道者,更是一位堅定起而實行的人。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懈努力,訓政工作隨著抗戰勝利已經同時完成,為了集中民意,及時開展建國大業,一九四六年元月即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共商國是,藉以商討國家由戰時渡到平時,由抗戰進到建國的基本方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議定對《五五憲草》進行審議和修訂,然後提交「國民大會」審議。隨之政治協商會議憲草審議委員會,推舉第三黨(民主社會黨)成員張君勱先生作為執筆人,對五五憲草進行修訂。張君勱先生胸懷寬闊,又是一位悉心研究世界各國憲法,且深得其精髓要義的法學大家。與會同仁一致認為,張君勱先生堪當修憲、制憲重任。
同年三月一日,國民黨召開六屆二中全會,在開幕演講中,蔣介石向大會強調三項大事:
一、此次全會舉行於抗戰勝利以後,建設正待開始之時,所以任務更見重要。
二、六全大會賦與本屆中央的使命:
爭取抗戰勝利;
促進國際合作;
貫徹民族主義;
完成民主憲政;
提高人民生活。
三、和平建國在於「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的成功。
「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完成民主憲政,擺進蔣介石的工作日程。 蔣介石對與會同志們說:對於這五項使命,中央無時不兢兢業業以求其實現。一中全會閉會以後三個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我國八年餘艱苦抗戰獲得勝利而結束,同時國民政府對於國際安全機構的促成,盟國永久邦交的敦睦,與互助合作的增進已盡了很大的努力,對於扶助邊疆民族自治以貫徹民族主義,亦根據 總理遺教而有具體的決定,可以說前三項使命,均已陸續達成,所留下來的兩大任務,就是實施民主憲政與提高人民生活,這兩件大事都是本黨革命奮鬥的終極目標,有賴於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策進。我還要向各位同志申述的:抗戰建國同時併進本是我們既定的國策,而及早實施憲政還政於民更是我們一貫的夙願,我嚐說「我國實施憲政以後,必須使各政黨在民意之前以和平方法作公開的政治競爭,乃為符合於民主的精神。」……總之我們臨此千載一時的建國良機,必須振奮惕厲,自愛自強,以期不愧為 總理的信徒而達到我們保持勝利成果完成國民革命的神聖使命。
一九四六年五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蔣介石把接受日本投降事宜交由何應欽辦理,自己即著手進行建國事項。七月十五日舉行第四屆國民參政會議,會上蔣介石指出:「我們參政會最重要的使命,是在建立國家民主憲政的基礎。建設我們中國成為一個三民主義的國家。……我們中國古語有云:『國於大地,必有與立。』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建立,必須有立國的基礎。……自從民國成立以來,到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為止,十七年之中,干戈擾攘,社會紛亂,人民流離痛苦,國家受到無窮的損失,此其原因,都是由於憲法未立,憲政不行,政府與人民,都沒有根本大法可資遵守,於是形成了我們中國俗語所謂:「無法無天」的現象。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相信今天在座的諸君是沒有一個能夠忘懷的!因此本席認為我們參政會與政府今後主要的工作,一方面固然是要領導人民,爭取抗戰的勝利。而同時尤必須趁此勝利之前夕,制頒憲法,實行憲政,為國家立百年之大計,使政府與人民都有共循的途徑。如此,則抗戰勝利之後,其他物質建設,纔可以事半功倍。關於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的問題,昨天已經提交參政會討論。有少數參政員,抱著一種主張:以為如果召開國民大會,恐將造成國家的分裂,我們為避免國家的分裂,毋寧緩開國民大會。這種主張,當然是基於愛護國家的忠誠。不過我們如果研究問題的根本,就可以知道國家如果憲法不立,憲政不行,政府與人民的權限和義務,沒有具體的規定和標準,以致政治沒有軌道,社會不能安定,則一切的建設都是徒託空言,而國家的危險也就無過於此了。我相信參政員諸君本其憂國的忠忱,根據其多年的經驗,只要稍加研究,就可明瞭國家根本的需要,而不致為部份的宣傳所矇蔽,以動搖其心理。而且我們還要知道:一件事作起來有沒有困難,有沒有危險,完全要看我們作的事情是否合理?如果我們是應天順人,依照道理去作,則一切危險困難都可以打破,而最後必底於成功。」 (蔣介石文集.演講.參政員對於實施憲政應盡之責任.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抗日衛國戰爭勝利,全國有識之士,社會賢達無不希望能儘快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儘快制訂憲法,以資國家進入憲政期,國家大事納入法治之軌。而當時社會上另有一股勢力則反對召開國大,制訂憲法。所以蔣介石勸慰大家說,國家如果憲法不立,憲政不行,政府與人民的權限和義務,沒有具體的規定和標準,以致政治沒有軌道,社會不能安定,則一切的建設都是徒託空言,而國家的危險也就無過於此了。我相信參政員諸君本其憂國的忠忱,根據其多年的經驗,只要稍加研究,就可明瞭國家根本的需要,而不致為部份的宣傳所矇蔽,以動搖其心理。
民國三十五年,七月召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議之後,十一月十五日即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著手制憲。在國民大會制憲大會開會致詞時蔣介石說:「今天國民大會舉行開幕典禮,各位代表受人民付託之重,齊集首都,參加制定中華民國憲法的大業。這是我們中國進入民主憲政時期的開端,也是我們中華民國建國史上最莊嚴最盛大的集會。中正謹代表國民政府,向各位敬致歡迎的熱忱,並向大會表示誠摯的敬意。
回溯 國父倡導國民革命,畢生奮鬥的目的,在於興復中華、建立民國、實行三民主義,使中國為民有民治民享富強康樂的國家。辛亥革命,摧毀了四千餘年的君主政體,推翻了二百餘年的滿清專制,國父嚐論此役之意義,謂:「自經此役,中國民主政治,已為國人所公認」。但是民國成立以後,基礎未固,主義未行,軍閥竊國,擾攘靡已,外侮紛乘,國將不國;我們 國父淬礪同志,繼續奮鬥,冒險犯難,再接再厲,其堅決的意志,明告我全國國民的,一則曰「中國宜於民主」,再則曰「不務民國之名而務主權在民之實」。 國父民權主義的精義,在使「人民有權」,亦就是要全體人民能夠管理眾人之事的政治。建國大綱的訂立,明定了革命方略的步驟,由軍政訓政而入於憲政時期,就是要使民治有鞏固的基礎,民國有堅強的保障。國民政府秉承 國父遺志,所以在民國十七年北伐完成以後,就積極開始訓政,而以實行憲政、完成建國為最大目標。……
各位代表諸君,我們這次國民大會,可以說是經過無數艱難,歷盡千回百折而始能開成。我們追念國父領導革命的艱辛,及革命先烈前仆後繼的奮鬥,我們各位代表必求這一次大會無負於 國父與革命先烈的遺志。我們回想過去受盡敵人侵略的阻撓,而稽遲了我們建國的大業,我們各位代表又必當竭智盡能完成這一神聖的任務,以求安慰我八年抗戰為國犧牲的軍民之靈。同時我們想到今日政治的不安,人民的痛苦,都由國家基本的未立,而此次制定憲法,乃為安定國家根本的要圖,實現憲政之治的發軔,我們各位代表的使命更是何等莊嚴而重大。中正今日參加盛會,引為無上榮幸。謹以至誠,禱祝各位代表為國努力,並祝大會成功。」 (蔣介石文集.演講.國民大會制憲大會開會致詞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蔣介石在國民代表大會舉行的同時,在國民政府總理紀念週會上對國民黨出席國大代表發表演講:「這次國民大會自開會以來,已有十天了;這十天的經過情形,非常良好,足以告慰於全國同胞。這次大會是制憲會議,其任務在於制定國家的根本大法,建立民主政治的規模。所以各位代表的責任非常重大,尤其是本黨黨員代表,要對得起全國國民、全黨同志,而且要使本黨先烈在地下能夠安心瞑目,責任更是異常的艱鉅。我個人就常常感覺自己所負責任太大,不敢不兢兢業業,戒慎恐懼,與各位同志共同努力,總要使這次大會能夠順利進行,圓滿達成我們制憲的任務。……
目前我們所處的政治環境非常困難而複雜,這種困難複雜的詳細情形,各位同志應該都能想像得到。希望大家共體時艱,發揮親愛精誠的精神,表現互信共信的誠意,共同努力,完成國民大會制憲的工作,實現 總理遺留給我們的建國使命!」 (蔣介石文集.演講.本黨對國民大會和憲法問題應有的態度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張君勱以他嚴謹的治學態度,於一九四六年完成對五五憲草的修訂。是為「政協憲草」。同年十一月——十二月在南京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上,以這部憲草為基礎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十二月二十五日三讀通過。
十二月二十五日制憲國民大會閉幕大會上,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接受憲法,併發表閉幕演講:
「 今天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議決憲法實施日期及準備程序,中正代表國民政府敬謹接受。誠如剛才大會主席吳先生所說,此次憲法的制定,足使我們 國父五十二年來領導革命所犧牲的先烈以及抗戰陣亡軍民的英靈得安慰。國民政府必當遵照大會決定的程序,一一施行。深望我全體代表,協助國民政府,領導全國民眾,共同一致擁護這一部憲法,實行這一部憲法,使我們中國成為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國。
從今天起,國民政府得償其還政於民的夙願,代表諸君開創了中國憲政之治的初基,實在值得全國同胞的慶幸。中正謹代表政府慶祝大會成功,並祝各位代表及全國同胞的康樂。」 (蔣介石文集.演講.國民大會制憲大會閉幕致詞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從中華民國憲法誕生實施之日起,中華民國的法統便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了下來。民主憲政,還政於民,從而實現了當年蔣介石先生抗戰建國的宏偉目標。
歷史原貌證明蔣介石思想深處一直是要遵循總理遺願,一心一意把中華民國建設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民主憲政的國家,而並非是嚮往專制獨裁的人,絕非像七十餘年來反蔣者所捏造宣傳的那個樣子。蔣介石浴血奮戰八年,打敗軍國主義強國日本,制定憲法,還政於民,然而卻敗於中共,他一手建成的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未能在大陸推行憲政,而只是帶去了臺灣省,成為他人生的最大遺憾,真真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歷史絕不會被人為的永久歪曲和隱瞞,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深信,作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第一代傳人的蔣介石,在中華民國軍政、訓政、憲政的建國歷程中,他的建國理想、建國實踐、建國成果,他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必將會光顯於中華大地,為所有的炎黃子孫所懷念、所稱頌!絕不會被青史所掩埋。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了祖國——中華民國的懷抱,歷史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三年之後的一九四九年,祖國竟是走進了臺灣的懷抱。所幸六十餘年來,中華文明,民主憲政在臺灣省不斷地發育成長,在蔣公堅韌不拔的努力下,中華血脈得以存續,從而成為中華民族今天真正的復興基地。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五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