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蔣介石胸中的「數」
抗日戰爭從「九一八」算起,到一九三八年底,已經歷時七個年頭,從盧溝橋事變倭寇開始鯨吞中華算起,到一九三八年底,炎黃子孫已與敵人拚殺了十八個月。這時的倭寇,雖在不停地大口大口地喘著氣,但仍然是賊心不死,虎視眈眈,一心要滅亡中國的夢想仍在繼續膨脹;而中華兒女依然是威武不屈,巋然不動,全神凝聚,奮發自強。日寇「三月亡華」的狂言破產了,國際友人認為日本「三月亡華」的說法並不虛妄的預測落空了。這其中原因頗令世人難以猜想。
的確,一個軍事裝備非常落後,軍人訓練不夠,素質不高,國力積弱積貧的中華民國,為甚麼能打破日寇狂傲不可一世、高喊三月必能亡華的狂言?這不僅令國際友人們不解,更令猙獰凶殘的日本侵略者所始料不及。那麼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甚麼地方呢?
當然,答案只能從中華民國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的胸中去找。
日本侵華,製造九一八瀋陽之變,國人震怒,舉國上下高喊抗日,要求國民政府把日寇侵略者逐出國門。
蔣介石不顧國人唾罵,一力主張呈請國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中日爭端。
日寇侵略者的鐵蹄由東北踏過長城,踏入華北大地,踏向中原。
不惜背上妥協賣國的罵名,忍氣吞聲簽下塘沽協定,這無疑可謂城下之盟。
蔣介石的戰略意圖無他,只是為日後打敗日寇來爭取時間,進行備戰。
蔣介石的忍耐有一個底線,那就是他所說的最後關頭,和平未至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一旦被逼到絕路,這就是最後關頭,那就只有血戰到底!死中求生!
中日之間必有一戰,這是蔣介石年輕時就已經形成的看法,如今的日本帝國主義,時時挑釁,處處緊逼,鑒於中華民國當時的實際國情,何時應戰,何時開打,一旦開打,如何保證勝而不敗,事關中華民國的命運前途,事關中華民族的絕續存亡。作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的蔣介石,必須得籌之再三,慎重決策,才能不負國人。
軍事力量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要想打敗軍事力量極其強大的日本,談何容易!不過兩國國情相權,不能說中國就沒有一點優勢。擁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口和遼闊國土的中國,面對一個不到七千萬人口,國土不到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小日本而言,中國的人力、物力、山川河流、沼澤湖泊畢竟是一項絕對強大的優勢,對於這一國情,蔣介石有著深刻地體察與認知。所以,九一八事變之後,蔣公就確定了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同時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備戰:開展新生活運動,提高全體國民素質,激發國人的民族精神;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團整訓部隊,充實軍需戰略物資裝備,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開展後方建設,建立持久抗戰的人力物力基地。
作為蔣介石早已選定的抗戰大後方川、滇、黔三省,山高路險,交通不便。為了有利於日後人員疏散和抗戰物資的輸送,必須及早開發這一地區的對外交通管道,蔣委員長於一九三五年即決定在三年內修築川陝、川黔、川鄂和川滇四條公路幹線,以與外界連接,這四條線路都在限期內提前完成。
自七七抗戰以來,蔣介石第一步實行的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先後同來犯之敵進行了淞滬、徐州、武漢等數次會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從宣傳中給人們灌輸的印象是,每次會戰,中國軍隊無不是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抗戰真實史料的不斷呈現大家得知,這幾次大型會戰,並非是節節敗退,潰不成軍。而都是在完成既定戰略目標之後,各部隊按照上級命令,有計劃地撤出防地。例如,日寇進入徐州、進入武漢,佔領的都只是一座空城。
佔領並非勝利。
撤退並不就是失敗。
筆者常想這樣一個問題:七十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日衛國戰爭,我們不曾親自經歷,但可以設想,如果真的像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宣傳中給人們灌輸的印象那樣,蔣介石積極反共,消極抗日,與日會戰總是節節敗退,潰不成軍的話,那麼,八年抗戰是怎樣抗下來的,凶惡殘暴的日本鬼子又是如何被打敗的!抗戰又是怎樣勝利的?所以追尋真相、還原歷史,應是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為了總結第一期抗戰的經驗教訓,統一認識,統一思想,進行第二期抗戰大業,從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九年二月間,蔣介石先後召開了首次南嶽軍事會議、國民黨中央五屆五中全會。在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告訴全體與會軍官說:
我們這次抗戰,依照預定的戰略政略來劃分,可以說只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退軍岳州淪陷為止,這就是我們截至現在為止以前的十七個月的抗戰;從今以後的戰爭,則是第二期。
自開戰以來我們始終是站在主動地位,而使敵人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這樣的戰略部署就為我們的抗日衛國戰爭奠定了最後勝利的基礎。這是我們抗戰的第一步工作。
我們抗戰的第二步工作是甚麼呢?就是要摧毀敵人侵略的迷夢,使他歸於失敗。為達此目的,這就要從戰術上著手,將我們主力部隊,作機動的使用,節節抵抗,逐步消耗敵人,引誘他到長江流域來。現在我們這種戰略的佈置已經完成,尤其是敵人侵入廣州以後,特別可以助成我們這種戰略上的最後勝利。我們能誘敵深入,我軍總是先處戰地以待敵,敵人則是後處戰地而趨戰,現在我們這種佈置已經完成,今後我們就可以乘此勢力來達成第二期抗戰的任務!
我們第二期抗戰的任務是甚麼呢?那就是要轉守為攻,轉敗為勝。
蔣介石說,第二期抗戰,就是我們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那麼,我們真的能轉守為攻轉敗為勝嗎?蔣介石又是根據甚麼胸有成竹的做出這樣的結論呢?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八日蔣介石對將校研究班學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
「今天在沒有講話以前,先要將戚繼光語錄第五條向大家唸一遍:「夫大戰之道有三。有『算定戰』,有『捨命戰』,有『糊塗戰』。何謂『算定戰』?得算多,得算少是也。何謂『捨命戰』?但雲我憑一腔熱血,報國家,賊來祗是向前便了,卻將行伍等項平日通不知整飭是也。何謂『糊塗戰』?不知彼,不知己是也。兵法『多算勝』,就與諸君在此算之。」
大家聽了這一段話,就要知道帶兵打仗不僅不好打糊塗戰,就是捨命戰亦只是勇而不智,勇而無謀,徒然作無代價之犧牲,亦不可打。從前九一八事變發生,當時許多人都說,我們應立刻同日本開戰,不問勝敗如何,且拚一仗再說。這不但是糊塗戰,而且是害國家害自己害民眾,我們自九一八之後,大家埋頭苦幹,養精蓄銳,這幾年國家才有統一,全國的軍隊才有一致的目標,拿全國的力量,來抵抗敵人,大家埋頭苦幹,不能說是沒有價值。我們在一二八長城之役,打的是糊塗戰,我們要知道,同敵人打仗不是一拚就了事的,是個軍人沒有不能拚命的,不過拚命要對國家有利益,才能去拚,我們這一次的戰爭,是要求國家的生存,求國家的獨立而戰爭的,如果我們不能算定有最後勝利的把握,就要害我們的國家,就是糊塗戰,所以在未開戰的時候,就算定最後勝利的把握,所以在九一八的時候,不能同敵人打,如果那個時候同敵人打,我們打的就是糊塗戰,一二八長城戰役,也是一樣的糊塗戰。到了去年八一三的時候,敵人進兵我們華北,我們的文化機關,如南開大學等,被敵人轟炸,傷心慘目,莫此為甚!使我們忍無可忍,到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沒有一個決心同他打,同他決戰,那我們非亡國不可!所以我再三的考慮,自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後,我們的力量,雖然沒有比敵人完備,不能同敵比較,但是,我們經這幾年來的準備,我們的力量,比九一八的時候,起碼增加十倍以上的力量,最緊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國家已經統一了,內政已經鞏固了,這是我們能得到「最後勝利」的一個基礎!
我們知道這個戰爭,不是幾個月,或者一個年頭,可以打完的,起碼要打三年的戰,我們才能達到最後勝利的目的。所以我們開始作戰的時候,自己決定了我們能得最後勝利的把握,如果沒有決定自己有最後勝利的把握,糊裏糊塗同敵人打,那一定要失敗。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要事先計算好,用種種方法去證明我們能夠得到最後勝利,這就叫做「算定戰」。」(蔣介石文集.演講.對日抗戰必能獲得最後勝利.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八日)
從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八日對將校研究班學生的講話中可以看出,蔣介石是一位絕不打『糊塗戰』的軍事統帥,他要打的是有絕對取勝把握的「算定戰」。《孫子兵法.始計篇》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在中央五屆五中全會的開幕式上,就為甚麼有絕對取勝把握的問題,蔣介石以《以事實證明敵國必敗及我國必勝》為題,向國人作出了堅定的回答,進行了詳細的「廟算」。在演講中他說:
「這一次全體會議舉行於第二期抗戰開始的時候,意義是非常重大,任務也特別艱鉅。我最近屢次指出,我們抗戰,應該分為兩大階段,自從廣州失守武漢退出以前,是第一期,武漢退出以後是第二期。第一期的任務,在於儘量消耗敵人的力量,掩護我們後方的準備工作,確立長期抗戰的基礎,完成我們第二期抗戰戰略與政略上的一切佈置。第二期的任務,就要承接前期奮鬥的成績,實施我們第一期中所佈置的一切計劃,與發揮我們抗戰的力量,以達到抗戰勝利與建國成功的目的。所以這次全會是我們轉守為攻,轉敗為勝,以我們的努力,來決定興衰存亡的一大關鍵,臨到這個存亡興衰的大關鍵,我們到會同志,就應該檢討過去的事實,確定今後的方案,提高奮鬥的勇氣,以從頭做起的精神,腳踏實地來貫徹到底。近來抗戰形勢,一方面我們軍心民心,比前格外堅強,內外情勢亦是日趨有利,全國同胞皆認為我們國家危險已經過去,對國家前途,非常樂觀,必勝的心理,亦更加堅強。可是我們本黨的使命,也就日益艱鉅,因此全體同志必更關心於黨國的前途,研究有沒有更好的策略和計劃。本席的意見,認為我們革命黨的精神,是祗問我們做不做,就是問我們本身革命不革命。換言之:就是說我們抗戰不抗戰,如果我們能做,能抗戰到底,那就不怕沒有計劃,也不怕沒有辦法。要知道:我們革命真正的辦法,就是「以拙制巧」、「以寡克眾」,本著我們三民主義向前邁進。我們如果能像第一期抗戰的精神一樣的犧牲奮鬥,而且能更進一步實事求是的做去,那麼抗戰必勝,建國成功,就毫無疑問,如其不然,或知而不行,或行而不力,或一時努力而不能持久,或開始積極而半途消極,或祗講形式而不求實際,或徒有志願而沒有確切實行的方案,或有了方案而不能勇猛的執行,那麼有利的時機,也就會輕易放過,好轉的形勢,也將無補於事實。所以一切存敗興亡的根本,全在我們有沒有革命的精神,和有沒有必達目的的決心和信心。我們有了這個決心,纔可以根據決心來定出有效的方案,我們對革命救國,和抗戰必勝,有了堅強的信心,纔能夠不怕艱難,不畏危險,來切實執行所定的方案,以底於成功。所以我要求我們同志第一件事,就是要確立決心和信心。」(蔣介石文集.演講.以事實證明敵國必敗及我國必勝.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我們的信心是甚麼?我們的決心是要做甚麼?我們的決心信心從何而來?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有甚麼歷史意義?就這些問題,蔣介石先生又一一向大家作答:
「決心和信心,從甚麼地方生出來呢?就是要對我們抗戰目的和抗戰局勢有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決心纔不是血氣之勇,纔可以持久奮鬥,到底不懈;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我們的信心纔是有確實根據的信心,纔能夠堅韌不拔。我們為甚麼要抗戰?為的是我們要求國家民族的生存自由,要遵奉三民主義來革命救國,而敵人根本不許我們生存,更不許我們自由,我們此時如果不能抗戰,妄想中途妥協,這就是半途而廢。這樣,我們民族就要整個滅亡,世世子孫,就要永為奴隸牛馬,萬劫不復。我們若不能抗戰到底,我們國家就要淪為敵國的奴屬國與殖民地,而且從此國際正義根本推翻,世界和平永無保障,我們 總理一生倡導革命救國救世的抱負,都要付之東流!自從敵國政府和他首相近衛先後發表聲明以來,他這一個併吞中國,以獨霸太平洋侵略全世界的陰謀,已是舉世共曉,不待再說。我現在所要向各位同志講明的,就是敵國目前已經失敗,且有種種理由,證明他最後一定要遭受最大的失敗,敵國有種種必敗之理,我們祗要奮鬥下去,就有必然勝利的把握。」 (蔣介石文集.演講.以事實證明敵國必敗及我國必勝.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已一年有半,「三月亡華」的目的並未達到,但已耗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當時雖還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已接近步履維艱,進退維谷的狀態。天皇、內閣不得不被迫調整戰略,從以武力進攻為主,轉向武力進攻與政治誘降相結合的方略。一九三八年,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縻先後發佈了三次對華聲明,企圖用「速戰速決」轉向「速和速結」的花招,以達到侵華的目的。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妨一窺當年近衛文磨三次發表的「異端邪說」。
日本近衛內閣首次對華聲明 (1938年1月16日)
在攻陷南京後,帝國政府為了仍然給中國國民政府以最後重新考慮的機會,一直等到現在。然而,國民政府不瞭解帝國的真意,竟然策動抗戰,內則不察人民塗炭之苦,外則不顧整個東亞和平。因此,帝國政府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協助建設復興的新中國。帝國政府尊重中國領土與主權以及各國在中國的權益的方針,當然毫無變更。現在,帝國對東亞和平的責任日益加重。政府期望國民為了完成這一重大任務而更加發奮。
補充聲明 (1938年1月18日)
所謂「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較之否認該政府更為強硬。本來,從國際法上來說,為了否認國民政府,只要承認新政權,就可以達到目的。因此尚未到達正式承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時期,這次開國際法上的新例,在否認國民政府的同時,把它徹底撇開。雖有發佈宣戰佈告的流傳,但帝國對無辜的中國民眾並不敵視。又因為採取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所以,更不需要發佈宣戰佈告。
第二次近衛聲明 (1938年11月3日)
今憑陛下之盛威,帝國陸海軍已攻克廣州、武漢三鎮,平定中國重要地區。國民政府僅為一地方政權而已。然而,如該政府堅持抗日容共政策,則帝國決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潰為止。
帝國所期求者即建設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新秩序。這次征戰之最後目的,亦在於此。
此種新秩序的建設,應以日滿華三國合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建立連環互助的關係為根本,希望在東亞確立國際正義,實現共同防共,創造新文化,實現經濟的結合。這就是有助於東亞之安定和促進世界進步的方法。
帝國所希望於中國的,就是分擔這種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責任。帝國希望中國國民善於理解我國的真意,願與帝國協作。固然,如果國民政府拋棄以前的一貫政策,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方並不予以拒絕。
帝國深信不疑,各國也將正確認識帝國的意圖,適應東亞的新形勢。特別是對各盟國的一貫厚誼,深表滿意。
東亞新秩序的建設,淵源於我國的建國精神,完成這一建設,是現代日本國民的光榮任務。帝國必須在國內各個方面堅決進行必要的革新,以謀擴充國家的整體力量,排除萬難,為完成這一事業而邁進。政府在此聲明帝國一貫的方針和決定。
第三次近衛聲明 (1938年12月22日)
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聲明,決定始終一貫地以武力掃蕩抗日的國民政府。同時,和中國同感憂慮、具有卓識的人士合作,為建設東亞新秩序而邁進。現已感到,中國各地復興的氣勢澎湃而起,建設的趨勢,日盛一日。當此之時,政府向國內外闡明同新生的中國調整關係的總方針,以求徹底瞭解帝國的真意。
日滿華三國應以建設東亞新秩序為共同目標而聯合起來,共謀實現相互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為此,中國方面首先必須清除以往的偏狹觀念,放棄抗日的愚蠢舉動和對滿洲國的成見。換言之,日本直率地希望中國進而同滿洲國建立完全正常的外交關係。
其次,因為在東亞之天地,不容有「共產國際」的勢力存在。日本認為,根據日德意防共協定的精神,簽訂日華防共協定一事,實為調整日華邦交之急務。鑒於中國現實情況,為充分保證達到防共的目的起見,要求中國承認在防共協定繼續有效期間,在特定地點駐紮日軍進行防共,並以內蒙地方為特殊防共地區。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殺戮他國人民,摧毀人類文明,破壞亞洲乃至世界和平,近衛聲明,竟恬不知恥地說:帝國所期求者即建設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新秩序。把侵略的目的修飾為和平的願望,把邪惡說成正道,把陰謀裝扮成策略,假惺惺滿口粉飾太平之語,一片欺世盜名之談,但其誘降的宗旨主軸不變:唆使漢奸組建漢奸政府,率領中國民眾,臣服於天皇陛下,降服於日本帝國主義,將中華兒女淪為亡國奴。於是汪精衛的漢奸南京政府便應聲而組建登臺,給蔣委員長領導的抗戰大業又增加了一層難度。
針對近衛文磨欺世盜名,誘降中國的異端邪說,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蔣委員長在中央五屆五中全會的開幕式上,向全國軍民、向世界發出舉國一心,同仇敵愾,轉守為攻,誓死抗戰到底,日寇必敗,中國必勝的最強音!
為甚麼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堅持不懈,轉守為攻,抗戰到底就一定能轉敗為勝呢?為了確立國人抗戰必勝的信心與決心,蔣介石委員長從敵我雙方所具備的各項要素,做出了極為客觀而具體的分析:
「 先就敵人方面來說:且不提這十八個月以來,他在中國南北各戰場上死傷了七十萬以上的官兵,消耗了九十萬萬的戰費,弄到他國內羅掘俱窮,農工停滯,社會墮落,釀成政治上的騷亂不安,這些還都是有形的跡象,就是從他發動侵略到現在,一切戰略政略上的運用,以及對我們中國的觀測、預計,和他對時代的認識來講,實在是處處違反了原理,步步陷入於錯誤,當此成敗利鈍、存亡繼續之交,我要根據真切的事實,為全會列舉敵人必然失敗的事例,對各位同志提出詳盡的分析報告:
第一、敵國這次發動侵略,人人知道是實行他的大陸政策,所謂大陸政策,依照他們內定機密的傳統政策和他們公開的田中奏摺,是要先佔滿蒙,再圖侵略我們中國的全部,乃至獨霸亞洲,統一全球,但他在佔領東北尚未穩定之前,而就要來侵佔華北,他的力量達到華北以後,又由慢性的侵蝕,變為急性的鯨吞,於是公然來佔我們平津,這已經和他所謂大陸政策與既定的國策與戰略,完全是背道而馳了。不單如此,他還要再進而至於華中,甚至侵入華南,佔我廣州,這是他更進一步的來破壞他們自己的傳統政策了,他進入了華中華南以後,不但戰略上陷入進退不能的地步,就是政略上也迫令他不能不倒行逆施,與世界列強為敵,陷入於四面楚歌的絕地了,這是他第一件必敗之道。
第二、他對我們中國最初的企圖,是要不戰而屈,但我們終於戰而不屈,已經非其意料所及了,既戰之後,也就想速戰速決,但自南口、淞滬、忻口、南京一直到了魯南會戰,以及鄱陽湖邊、大別山脈之戰,一步步深入,終於不能速戰速決,於是反轉來又渴望速和速結。在我們未退出武漢以前,他的雜誌報章上,就竭力鼓吹中止戰爭,或設法停戰,一面用種種狡計詭謀,想誘我們入彀,欺騙世界,圖取便宜,但是不久他又圖窮匕見,拿出他所謂「興亞院」「東亞協同體」一套狠毒計劃出來。現在不但我們全國民眾洞悉其陰謀,就是世界上也灼見其野心所在,他這個企圖又明明失敗了。這是他戰略企圖上的第二失敗。
第三、從戰略上來看,他不單違反三個軍事上的原則,而且更犯了軍事上三個大忌:
(一)不知己、不知彼,他始終沒有夢想到我國抗戰到十八個月之久,不但不為所屈,而且愈戰愈強,他也沒有知道他自己的兵力,使用到某一程度之後,要疲竭到以他五個人來拼我們一個人的地步(在第二戰區有我方死一人而敵軍死十四人半的統計)。
(二)他一味希圖取巧僥倖,妄想以輕巧取勝,而結果適得其反,完全違背了孫子「兵貴拙速」的原則,弄到政潮迭起,反戰空氣日濃,他們所自誇為唯一戰時內閣的近衛文磨乃不得不因此下臺。又證實了孫子所謂「兵久而國不利」的名言。
(三)古人所謂「頓兵深入」的大忌,原為對強者而說的,現在他從東海邊頭,深入到幾千裏外我國的內地,使得他已佔領的地區,都變成了我們正規軍和游擊隊活動的勢力所在,處處要受我們的控制,時時遭到我們的打擊,欲進則愈陷愈深,要退則到處荊棘,這真是走到了孫子所謂「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的地步,已經陷入了孫子所說的「諸侯乘其斃而起」的危機,簡單說來,目前形勢,敵人確已自陷於孫子所稱的「掛形」的境地,真所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到了「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的地步了!這是他戰略上最顯著的失敗。
第四、就政略上來說:他對於中國,祗能拉攏若干形體不全,聲名狼藉的敗類做傀儡,利用流氓土匪做爪牙,一方面加深他軍人的腐化,他方面更暴露出他種種罪惡與愚蠢,供舉世的嘲謔,而且不自量度,妄想以他東扯西湊倣效模擬而得的文化,來併吞我們中國悠久獨立的文化,以武力和政治侵略,來掠奪我們的經濟,結果不但弄到他束手無策,一事無成,而且反加深了他國內以下克上的現象。至於在外交方面,他本來企圖緩和蘇俄,結果祗自形其卑怯,妄想交歡美國,更引起其反感,存心拆散英法美的陣線,而結果又適得其反,步步支離,處處矛盾,這就是所謂根本既錯,枝節就一無是處了。
第五、講到他對於我們中國的認識,他既不認識我們中國自來民族潛在抵抗力的雄厚,也不認識現在是民族主義發達膨脹而不可遏制的時代,又不認識我們中國歷史的真相,他一味以遼金元清自待,終以中國民族為可欺可亡,不成問題,而不知道中國當年挫敗的主因,在於當年朝廷內極少數人,不明敵情,不辨利害,受敵脅制,終於被敵欺誘降服,並非我們全民族的滅亡。現在敵人竟妄想在「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口號之下,於短期內遂行統治我們中國的夢想。他全不想想他侵略我們東北,費了四十年以上的光陰,用了很大的兵力,耗了不少的經費,至今依然不能控制我們的東北,更無論乎統治,這種眼前的事實教訓,他還不知省悟,反而要變本加厲,併吞我們中國的全部,甘蹈最近失敗的覆轍,這就是由於他根本不認識我們中國民族,不認識我們三民主義的力量,不認識我們國民政府的特性,更不認識今日的時代,以及今日中國的革命戰術。老實說從前拿破崙侵略帝俄,那時節全面攻擊和長期抗戰的戰略戰術,還沒有發明,拿破崙以如此雄才,擁有如此大軍,尚且不免於覆敗,何況今天我們是一個民國,民族精神普遍發展,舉國民眾敵愾同仇,在國民政府命令之下,實行現代革命的戰略和戰術,任何武力,也決不能僥倖求逞。孫子地形篇有「知敵之不可擊,知吾卒之不可以擊,知地形之不可以戰」之三原則。我今再為孫子續一原則曰「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擊,知地形之可擊,而不知時代之不可以擊者,則無勝之道也。」敵人不知對方之情勢,尤其不認識時代,更不待煩言而可證明。
祗就上面所說的五點,已可斷定敵人有必敗之理,現在敵我相持,勝敗異勢,敵之必敗,就證明我有可必勝之道,單就軍事來說:在第一期作戰的時候,是在交通便利的地帶作戰,他的陸海空軍與機械化部隊,可以進出運用,縱橫自如,在這樣的戰場上,作戰到了十八個月之久,他不但不能使我們失敗,而且我還愈戰愈精,愈戰愈強。此後第二期作戰,進入了地形複雜,山嶽沙漠交錯無際,交通給養,皆極不便的戰場,他的伎倆,更將無所施展。何況他全國兵力已使用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了。大家都知道:敵國的軍備,本來以百分之三十,準備用於中國,而其他百分之七十,全為備俄之用。今日他在我中國,不僅使用的兵力,已超過了他預期的一倍以上,而且在中國死傷的人數已經到了他全兵力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了。至於敵軍詳細的數字,等到軍事報告時,再對各位同志說明,各位看敵軍的兵力使用與死傷,已經到了這樣程度,這就可證明他侵略的失敗已經是確定了,而且以後的戰場,彼我難易相較的話,我們一個子彈,至少可當作三個子彈來用,我們一個士兵,至少可抵敵人三個士兵的力量,而敵人方面,適得其反,以後作戰,由我這一年半過去的事實和經驗來說,敵人至少要以三個人當我軍一個人,要以三個子彈,當我軍一個子彈來用,或許還要加多幾倍,亦未可知,所以今日問題,祗要我國不授敵以可乘之隙,就是最後勝利,確有保障。甚麼是授敵以隙呢?我若精神受其威脅,意志為所動搖,自甘屈服,急求安協,那就是敵人所大欲,惟有這樣,敵人就可以解脫他無法自拔的苦境,補救他無可挽回的弱點,而我們國家民族亦就要自此永遠沉淪萬劫不復了!總之,我們能持久抵抗,必能得到勝利,如不能堅決抵抗,而與敵妥協,訂甚麼和約,那敵人就可根據此屈服條約上他所享有的地位,更無止境的深入,到了這個地步,我們中國就要在敵國所稱「東亞新秩序」「日滿支不可分」「東亞協同體」等等新造名詞煙霧籠罩之下,停止了呼吸,蔽塞了耳目,受盡磨難,歷盡犧牲,全部中國無論何人,都要受敵人的宰割蹂躪,萬無倖免之理,精神一被脅制,局勢立即變遷,而且屈辱條件一經簽訂,主奴身份隨之確立,這樣就無異於犧牲我們中國自己世世子孫未來的生命,反而去救了敵國的危亡了!
明白了我上面所列舉敵人方面自造失敗自作罪孽的各種事例以後,各位同志就可以知道:這一次中日戰爭如果日本能獲得勝利,那就是世界上一切戰略戰術和所有軍事學說都要根本推翻,甚至一切事物的原則原理,都可證明為無用了,明白了今日敵人多方脅制誘降的意義以後,各位同志,就更可以明瞭我們所應該竭力堅持的是甚麼?明白說一句,就是要立定決心,不屈不撓,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絕對不要被敵人所脅制,我們更絕對不能受敵人的欺騙,我們一定要持久抗戰,奮鬥到底,不但使敵人過去「速戰速決」的目的不能達到,而且要使他現在「速和速結」的狡謀,成為粉碎,這就是我們今日惟一的方略,這就是敵之失敗,也就是我國勝利的基礎。我鄭重告訴各位同志,這是我以受全國安危重託的統帥地位,就十八個月來深切體念而得的結論,特別提出來貢獻我們全會同志的。諸位同志,更應該使全國同胞明瞭我們今天務必要以宋明歷史為前車之鑑,要知道宋明的滅亡,並不是敵人外族,有如何優勢的力量,而完全由於當時政府少數將吏,以及社會士流,意志精神的動搖畏怯,乃至全國人民,受他影響,弄到全局敗壞,不可收拾,我們今天有如此良好的國民精神,有如此深厚的革命基礎,又有我們本黨適合時代的三民主義,祗要不自暴自棄,任何力量也不能滅亡我國,今天的事勢很明顯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敵人必然將更凶橫的憑藉其武器兵力,來作孤注一擲的掙扎,我們的方針,卻是很簡單,很明瞭,我們從第二期抗戰開始以來,就要用我們革命的戰略戰術,以更奮勇堅決的抗戰,根本打擊敵人已動搖的意志,已疲竭的力量,很迅速地促起敵人的總崩潰和最後失敗,來完成我們革命的任務。我再告訴我們同志一句話:我們目前如果妄想妥協,希求僥倖的和平,就無異自投羅網,自取滅亡,須知敵國前相近衛上月廿二日發表的所謂調整國交的談話,實在是誘降的文告,而不是講和的條件,如果依此而講和平,老實說就是降服,我們中國國民有志節,有廉恥,有前途,抗戰一年有半,犧牲儘管重大,力量愈戰愈強,凡是我們中華民族黃帝的子孫,為要對得起我們的祖宗父母,對得起後代,對得起自身,對得起無數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就決無甘心降服之人。
我們今天唯有全力決戰,以必死之心來抗戰,戰到達成目的之日為止。要知道降是生中求死,決無倖生之望,戰則死中求生,且有必生之道。
我現在再就我們中國抗戰自身作一檢討,我可以說不但敵人有必敗之道,而且我國有必勝之理,孫子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要做到不可勝,當然要我們流血流汗來奮鬥,但我們從歷史、地理、文化、經濟,以及民族精神,各方面來看,拿已往事實來說,我們先天條件上實在有使敵必不可勝的基礎,只要配合上我們人為的努力,必可以戰勝敵人而絕無疑義。
甲、就歷史來說:我曾經說過宋明之亡,是一姓一家朝代的敗亡,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滅亡,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是永沒有被人屈服的,不僅是沒有被人滅亡而已,而且宋明當時朝代的覆亡,也只由於極少數的將吏無膽識,無氣節,只知個人苟且偷安,自私自利,而不顧民族的禍福,以致數百年朝代,整個覆亡,但是那時是君主專制時代,朝廷和民間隔成兩橛,痛癢既不甚關切,人民抵抗力量也一時不能發揮,實際上當時整個民族的精神,是並未受制於外族的,而且是始終與外族侵略者,抵抗到底的,待到民族普遍覺醒以後,雖時隔二三百年,終能夠攘除夷狄,光復河山。何況現在是以民為主的民國時代,現在國民政府是革命的政府,亦就是國民的政府,革命的政府為民族利益而奮鬥的,亦是為人民利益而存在的,是認識我們自己的責任而不能受人的威脅,是要完成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而絕對不怕武力侵略的。我們今日的抗戰,是政府人民意志精神與力量,交互密合的一致行動,孫子所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這是戰爭取勝開宗明義的第一個大原則,我們這一次對日抗戰,確實能做到這一原則,我們全國一心,上下一志,在國民政府號令之下,老弱婦孺,皆知殺敵自衛,全國軍民皆聽約束指揮,真是所謂「死而無怨」,更無人願出賣祖國世代的生命,而甘作日奴,我國幾千年來所謂「可殺不可辱」的志氣,已經由敵寇的獸行,普遍喚起,所以就歷史來說,中國決無可亡之理,從以往歷史來看今日,由民族意識及時代精神來測驗這次的抗戰,中國更無被人戰勝征服的可能。
乙、就地理來說:我國本有天然足禦外侮的地利,從前長城的建築,就是我先民利用地勢以作禦敵設備的一個偉大的工程,我國面積廣大,東西經度跨有六十五度以上,自南至北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氣候,所以我國論述軍事的成敗,就以天時和地利並舉,內地及西部,湖沼縱橫,山嶽錯雜,平原沙漠,無所不備,所以就面積言,過去無論任何外族,皆只能佔我一部份一時期而不能永久佔我之全部,就是元清兵最盛時代,也只能佔到幾個據地,而我們民間反抗的勢力,依舊存在普及於全國,今日敵人僅以七千萬人口,要來吞我人口比他六倍以上的廣大眾庶的國家,要來消滅我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豈非夢想?至於從現在抗戰地勢言,我國地形複雜,已如前段所說,再配上堅強的民氣和人力,任何武器,皆有窮於使用的時候,所以就地理言,我國又必無被敵戰勝征服的可能。
丙、就文化來說:自有歷史以來,亞洲國家,就只中國有獨立的文化,亦只有中國以文化沾被外族,乃至使進入中國的外族,都受了同化,決沒有任何外來文化,能消滅我國固有文化,至於現代科學,則是世界共有共享的文明成果,但中國文化自然有其獨特的精神,這不必廣為徵引,只看現在我國內地鄉僻民眾,無分男女,遇到敵人,每每有忠義節烈可歌可泣的行為,就可見中國文化力量植基的深厚,敵人要想以不東不西的模擬文化,來消滅我們民族精神,他在許多淪陷區內已經受了不少失敗的教訓,只要我們齊心一志,堅決奮鬥,抗戰愈久,民族正氣,必愈發揚,而且在抗戰期間,將要錘鍊出我們文化更光輝篤實的力量。所以就文化及民族精神言,中國又決無被敵滅亡的可能。
丁、就經濟來說:現在戰爭,起因往往在經濟的掠奪,而成敗勝負,也往往以經濟能否持久,為決定的因素。我國是農業國家,正在建設期中,突受暴力侵略,當初原是深可顧慮的一種危機,但是自從開戰至今十八個月中間,不但我們財政基礎沒有受到如何重大影響,而且金融是始終穩定的,後方民眾的生活,更沒有受到戰時的影響,而且大多數省份由於去年農產豐收,消費節約,民間反而顯出充裕的現象,這就是因為我們是農業國家,富有強韌的持久力,不比工業國家容易受到戰爭影響。我們現在進入了第二期抗戰以後,深信戰時經濟,決無問題,我們在抗戰根據地的西南西北諸省,積極的開發國防工業,中小工業,和礦產林木,以全國的技術人才資本,集中力量來做,必可為國家經濟建設,確立永久的基礎,就是軍需民生,也可不虞匱乏,我們農業國家,戰時經濟持久力的堅韌,這更是敵人所未曾計及的一點,又是敵人一個最大的失敗。所以就經濟言,中國是足可長期抗戰,而沒有被敵屈服的可能!
現代戰爭,不僅應知彼知己,尤需要知道國際形勢發展的方向,敵人不但不認識自己,不認識敵人——我們中國,簡直也不認識時代環境,當然要步步趨於失敗,這一年來的國際形勢,大體說來,表面上雖然是動盪不安,而其潛伏的主流,總是朝著維護信義和平的方向前進,尤其是歐美幾個民治大國,應付變局,非常謹慎,在民眾方面,排斥侵略,主張公道,一天天的有力,就是他們的政治家,一方面苦心孤詣的想穩定現有的局勢,同時也決不放鬆充實自身力量的準備,從種種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他們在遏止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最近這種形勢,更是日趨明顯,我們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早已看定世上唯有公理正義的道路,纔是人類共循的道路,凡是能自強自立的國家,即使一時困苦犧牲,也是義所當然,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得到正義方面的共鳴,就最近國際演變的跡象來印證我們六七年來的觀察,實在是絲毫不爽,這不是我們有甚麼先知預覺的本領,我們就是守定 總理救國救世革命的立場,所以一切都發乎良知和正覺。同志們必須明白,我們 總理畢生革命,救中國亦所以救世界,我們抗戰不屈的國策,就是遵奉這個寶貴的遺教,這是三民主義的革命信徒所應該一致堅決信守到底的。
我們 總理嚐言,中國恢復了民族地位以後,還要對世界負一個大責任, 總理在民族主義及各種遺教中又嚐一再訓示「中國是東亞的支柱,是亞洲的大邦,當中國強盛的時候,四鄰安服,衷心歸向,環繞我國周圍的民族,都能保持獨立,和樂共存。」 總理更從歷史事實,指出「我們向來未有以經濟力去壓迫他族……中國的和平思想,到漢朝時已經是很充分」,我們不侮鰥寡,不畏強禦,講互助,求自強,崇尚信義,反對侵略,所以 總理又說:「中國強盛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存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這就是中國向來以濟弱扶傾為政策,自存共存為極則,我們國民革命,就是要發揚我們這個信義和平的道德,促成世界人類共同永久的安寧與幸福。在歐洲戰爭終了的時節, 總理起草了一部建國方略,目的是要促成中國產業的近代化,亦就是要為世界資本技術,尋一個極好的出路,免得世界人類,再因爭奪資源市場,而發生慘酷的戰禍,中間最緊要的一句話,就是以「操之自我則存」的原則,來利用外國的資本和機器,可惜這個悲天憫人,救國救世的主張,沒有具體實現。反而日本利用歐戰後的時機,步步向我國侵略,九一八以來,我國始終委曲忍痛,尊重和平,敵人繼續擴大侵略,漫無止境,他全不知道現在是「民族自決」和「民族主義」思潮澎湃的時代,小民族尚且要求崛起獨立,世界列強,也都改變過去政治侵略的方式,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敵人,還妄想以七千萬人口的國家,要來吞滅我四萬萬五千萬人民的中國,塘沽協定以後,我國立國生存,已到了最低的限度,到了這個地步,日本還要破壞中國生命所繫的一線生機,無端起釁,佔我平津,這一個最低限度,尚且不許我們保存,那是生不如死,存不如亡了。與其雖存猶亡,就祗有拚命奮鬥,古語說:「兩軍相遇,哀者勝矣」,我們那時節萬無再不抗戰之理。我們的士氣民心,完全是悲哀憤激,有死無他,這是世上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哀兵」,而我們的抗戰,也就不僅為捍衛本國的獨立生存,同時更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信義,所以我們這一戰,又是堂堂正正的「義戰」」。而敵人無故的侵略中國,乃是師出無名的自殺自殘的「暴戰」。我們在開始抗戰的時候,早已算定今天的一切艱難困苦,甚至比今天還要加深十倍百倍的艱難困苦,但是這一個神聖義務,既然加到我們民族的肩頭,我們就必然要排除萬難,以無上的犧牲來達成我們國民革命的任務,我們一定要打擊侵略,要國際條約恢復效力,要公理正義伸張,尤其要以我們的堅決抗戰,證明暴力橫行之必敗,改移世界全體人類的視聽,永保國際的和平。同志們!必須知道抗戰以前,世上視我國為三等國家之不如,現在我們與一等強國的日本,戰鬥到一年半以上,尚且不為敵人所戰勝,我們當然不必再畏敵人的暴力,我們的前途誠然還不免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抗戰進入了第二期以後,我們確信戰局必然是一天天順利,一天天接近光明,問題全在我們有沒有不屈不撓長期持久的精神,有沒有舉國一致,愈戰愈奮的努力!
由於上面的敘述,各位同志,可以確實認識我國自身支持奮鬥的實力,認識敵國的戰略政策,認識其他方面各種實際情勢與演變的過程,由此體悟到世界一切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即可曉然於成敗勝負之數之所在,自古大勇生於大智,我們對於抗戰之使命和前途,既有這樣顛撲不破的正覺,就必能自然而然的生出勇往無比的決心和信心。
現在我們抗戰是已經進入了第二時期,無庸諱言的,我們已損失了不少的土地和大部份的交通線,犧牲了同胞不少的生命和財產,被攫奪了無數的產業和資源,可是我們要知道:革命的工作,多半是從平地做起的,我們今後就要以現有的土地、人力、軍力、財力作打算,恢復我們同盟會以前革命先烈,手無寸鐵,毫無憑藉而舉起義旗反抗外族統治的精神,從小處低處極艱難困苦處,腳踏實地,定下具體行動的方案和計劃,定出了方案計劃以後,就要竭我們的心血時力,一條、一字、一句都要切實做到,敵人「宣稱戰爭要百年化」,我們認為抗戰建國的工作,是沒有時限可定的,五年不成則十年,十年不成則百年,一天不達到目的,我們就一天不停息。我們怎麼樣來努力呢?我們要針對敵人的情形來努力,今日的敵人,正如孫子所謂「大吏怒而不服,遏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我們知道了這一點,就要以我們的統一團結,來對付敵人的驕妄凌亂,以下克上的敗像,我們知道敵人在戰爭期中工業停頓,經濟破綻,日益顯露,我們就要發揮我們農業國家的特長,刻苦節約,堅忍支持,來加深敵人工業國家的弱點,我們知道敵國大欲所在,是要根本毀滅我民族經濟基礎,我們就要加緊充實我們戰時一切的建設,培養持久抵抗的力量,以促起敵國社會崩潰的危機。我們知道敵國去年以來,天災流行,風災水災,加以繼續發生不斷的大地震,使他們國內被迫作戰的民眾,格外受到痛苦和損失,我們就應該利用我們天時地利的優點,加緊農業生產,以對抗天災人禍,不可終日的島國的缺點,我們知道敵國人民痛苦日深,敵國政府,統御無力,他的朝野上下,反戰意識日濃一日,我們就要真實力行我們的三民主義,來打擊敵人殘民以逞,害人自害的黷武主義。總之,我們今天的要務,是要精神勝物質,以勤儉補缺乏,以加倍努力,補已往的蹉跎,以犧牲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來補我們武器和近代軍備的不足。
同志們更必須認識本黨對於國家的責任,和黨員對於革命的責任,我們在抗戰緊張中,這樣的集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要使這一屆全會,為抗戰第二期定下了確實具體,貫徹到底的方針和計劃,我們自身,也必須在 總理遺像之前,確立自身負責盡職,奮鬥到底的誓願,實行黨的決議,尊重黨的紀律,鞏固黨的基業,竭盡黨的使命,我們不必理會抗戰期中有多少枝節或困難,我們應該時刻撫衷自問,有沒有盡到我們的責任。世界上決沒有一個自強自立的革命黨而不能領導革命以底於成功的,也決沒有一個有悠久歷史,廣土眾民,基礎深厚的民族,而不能求得完全的獨立平等和自由的。同志們請記「知難行易」是我們的信條,「自力更生」是我們的座右銘,我們只要能行、能幹、能快幹硬幹、苦幹實幹,沒有不成功的道理。我今天以最熱烈最真摯的精誠,期望本屆全會的成功,祝我們抗戰建國革命大業的成功!」 (蔣介石文集.演講.以事實證明敵國必敗及我國必勝.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蔣公介石的這篇演講,文字比較長,內容極為豐富,而語言則並不生動,也不簡練,更不華麗,甚至有些囉嗦婆媽,但卻透出一股質樸、真實的氣息,好像在同與會者拉家常,但講述的卻是關乎中華民族絕續存亡的軍國大事。蔣公從敵人的動機、手段講起,逐層展開,條分縷析,反覆地不厭其煩地說明:敵人必敗之道,中國必勝之理。
首先,通過敵人從「速戰速決」到「速和速結」的戰略轉變,揭示出日本帝國主義戰略政略的遊移性。蔣介石指出,敵人侵華之初已犯下軍事上的三大禁忌:不知己、不知彼;兵久而國不利;頓兵深入,出而不勝,難以返。
由於敵人對中華民國認識不足,戰略政略的錯誤,輕率啟動戰爭機器,踏入中國國門,蹂躪中國生靈,針對敵人對中華民國特性認識上的根本性錯誤,而陷於不可自拔地步的典型戰例,蔣介石為《孫子兵法.地形篇》續寫了一項原則:「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擊,知地形之可擊,而不知時代之不可擊者,則無勝之道也。」
演講中蔣公提醒國人,我們從諸多因素分析,雖說敵有必敗之理,但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授敵以可乘之隙。蔣介石先生還從另一個視角告訴大家,這一次中日戰爭,如果日本能獲得勝利,那就是世界上一切戰略戰術和所有軍事學說都要根本推翻,甚至一切事物的原則原理,都可證明為無用了,由此可見他領導這場抗日衛國戰爭堅定、果敢的必勝信念。所以蔣公明確要求大家,一定要立定決心,不屈不撓,我們的精神絕不能被敵人所脅制,不能受敵人的欺騙,今天務必要以宋明歷史為前車之鑒,我們的精神意志決不可有絲毫動搖。
鑒於汪偽分子在近衛聲明的誘引下極為活躍,一時之間主和之聲甚囂塵上,蔣介石先生向與會者反覆強調一句話說:如果妄想妥協,希求僥倖的和平,就無異自投羅網,自取滅亡!須知敵國前相近衛上月廿二日發表的所謂調整國交的談話,實在是誘降的文告,而不是講和的條件,如果依此而講和平,老實說就是降服,我們中國國民有志節,有廉恥,有前途,抗戰一年有半,犧牲儘管重大,力量愈戰愈強,凡是我們中華民族黃帝的子孫,為要對得起我們的祖宗父母,對得起後代,對得起自身,對得起無數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就決無甘心降服之人。 我們今天唯有全力決戰,以必死之心來抗戰,戰到達成目的之日為止。要知道降是生中求死,決無倖生之望,戰則死中求生,且有必生之道。
為了堅定國人抗戰必勝的信念,蔣介石先生又從歷史的、地裏的、文化的和經濟的角度進行分析論證,說明中國更無被人戰勝征服的可能。
蔣先生說:古人有言「兩軍相遇,哀者勝矣!」抗日衛國戰爭中的中國軍人,是世上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哀兵」,更何況我們這一戰,是堂堂正正的「義戰」,只要配合上我們人為的努力,必可戰勝敵人而絕無疑義。蔣介石還總結性的強調:
「由於上面的敘述,各位同志,可以確實認識我國自身支持奮鬥的實力,認識敵國的戰略政策,認識其他方面各種實際情勢與演變的過程,由此體悟到世界一切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即可曉然於成敗勝負之『數』之所在,自古大勇生於大智,我們對於抗戰之使命和前途,既有這樣顛撲不破的正覺,就必能自然而然的生出勇往無比的決心和信心。」
蔣介石先生的這一套抗戰必勝的戰略思想是甚麼時候產生、形成的,我們無從知曉,但可肯定地說,這是他根據國情、敵情,經過由事及理,由理及物,由物及事,反覆思索、深切分析而形成的。當時系統地講述給國人聽,使大家由此領悟他自九一八以來領導抗日的戰略思路。
八年抗戰,儘管蔣公有時極感艱難困苦,極感孤獨無助,但日寇必敗,中國必勝這一結局,在我們蔣委員長的胸中,是始終有數的。
儘管如此,由於瞞天過海、欺神騙鬼的宣傳技巧,七十餘年來蔣介石還是一直蒙受著「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不白之冤。蔣公領導國人,前仆後繼,八年血戰,把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中華民國勝利了,而「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八字冤詞」卻仍然在中華大地上迴盪!這豈能叫作歷史?!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五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