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9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文報導)你是否每天忙忙碌碌,精神不濟?有證據表明,改變你的飲食可以改變你的新陳代謝和腦內的化學反應,最終影響你的能量水平和情緒。英文「讀者文摘」網站報導,拿起這些好能量的食物,讓你產生自然的能量,過得更健康。
1.檸檬水
喝水好處多多,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稀釋血液排除毒素,多喝水是緩解感冒最好的處方。加檸檬更好,檸檬富含維生素,因此檸檬水是美容佳品。它的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應對體內自由基,緩解衰老。其富含的維生素C能幫助氨基酸合成膠原,保護皮膚,防止皺紋早生。檸檬水能緩解鈣離子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
經常喝檸檬水,可以補充維生素、提高免疫力。檸檬的酸性較強,檸檬原汁pH值低於3,空腹食用極易傷胃,因此,喝檸檬水也要適量,因此胃酸過多者和胃潰瘍者不宜飲用檸檬水。
2.黑芝麻
黑芝麻有醫療保健的功效,黑芝麻含維生素E豐富,可延緩衰老。黑芝麻含脂肪油約60%,油中的主要成分為油酸、亞油酸、硬脂酸等甘油酯。黑芝麻富含蛋白質,還有鈣、磷、芝麻素、卵磷脂、維生素A、B、D、E等營養物質。黑芝麻適合銀髮族,不僅能讓頭髮烏黑,豐富的鈣質,也是放鬆心情不能或缺的營養素,更有天然的情緒穩定劑之稱。血中的鈣濃度偏低時,容易發脾氣。
3.水果
新鮮水果富含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還含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如鈣、鐵、鋅、鉀等。吃水果消化快,水果中的天然果糖可提供快速的能量,當你在運動或工作時,快速保持血糖的穩定。水果含有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等纖維質,纖維質吸收水分,增加飽足感減少食量;增加腸胃蠕動,降低便秘,進而減少肥胖、心血管、高血壓等疾病。芭樂、奇異果、柳丁、香吉士纖維含量較高。
水果主要分為鮮果和乾果兩大類。乾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纖維,所含脂肪絕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脂肪酸的優質來源。然而,市面上的乾果很多是用高溫油炸的方式處理,因為這樣脫水快,節省時間和人工成本,不必慢慢烘乾,高溫也會破壞營養素。
4.蘆筍(龍鬚菜)
蘆筍外型柔軟細嫩,富含B族維生素,吃起來脆甜可口,市面上有綠、白兩種。蘆筍的尖端,含豐富的維他命A,蘆筍也含有很多水分,具促進排泄的效果。蘆筍所含的β-胡蘿蔔素比菠菜多,也含有豐富的鐵、維他命C、E及葉酸,是很好的抗氧化食物。蘆筍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有九種必需胺基酸,其中所含的天門冬醯胺酸,能促進身體的代謝作用,並能消除疲勞。
5.堅果
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等,是最健康的零食。吃堅果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補腦益智。常見的堅果類包括:核桃、杏仁、腰果和榛子等,堅果富含纖維,蛋白質和油脂能還能提供營養和能量。隨身帶包混合堅果,可隨時補充體力。
堅果低溫慢慢烘烤可逼出部分油脂,保留營養,使堅果更香脆美味。不過低溫烘烤時間長、成本相對較高,而且會因水分和油脂的散發導致失重,提高成本。低溫烘烤的堅果顏色較淡,咬開後裡面的色澤仍是白色;油炸的堅果色澤較深,咬開後裡面會是褐色。
6.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的可可含量很高,可可富含一種叫類黃酮的多酚成分,能抑制腸道內蛋白質、氯離子以及水分的吸收,減少水分流失、防止人因腹瀉而脫水。所含的天然興奮劑可可鹼,和咖啡因相似,能增強能量,心情變好。巧克力能提高大腦內一種叫「塞洛托寧」的物質的水平,能帶來安寧的感覺,消除緊張、緩解壓力。
黑巧克力作為午餐後的點心,是有好處的。黑巧克力含有一種天然抗氧化劑黃酮素,能防止血管變硬,增加心肌活力、放鬆肌肉,防止壞膽固醇在血管內積累,防治心血管疾病。最新一項研究還發現,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能起到平穩血糖的作用。
7.全麥麵包
全麥麵包含有小麥、燕麥等全穀物,有較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小麥的纖維主要屬非水溶性。燕麥則含水溶性纖維,在小腸內會與膽汁鹽結合,並排出體外;由於膽汁鹽含膽固醇,因此能有效收到降膽固醇的效果。燕麥兼有非水溶性纖維和水溶性纖維,不但可暢通腸胃,預防便秘。而燕麥糠的水溶性纖維更高,降膽固醇效力更強。
吃全麥麵包時搭配牛奶以及新鮮的蔬果,一天所需要的營養基本就齊全了。
8.小豆蔻
小豆蔻為一種很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香味溫和、略帶辣味及樟腦味。有幫助消化、保持口氣清新、抗黏膜發炎等功效。可以用於烘焙麵包與酥點、蛋糕,瑞典將粉狀小豆蔻灑在牛肉餅上。印度人於飯後嚼些小豆蔻瓣,能幫助消化。印度咖哩粉也是以小豆蔻即為基本材料,在其他的香辛料中亦是不可或缺的。小豆蔻這種香料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高能量,和擴張血管促進血液的流動。
9.泡菜
只要是纖維豐富的蔬菜或水果,都可發酵製成泡菜,例如:捲心菜、大白菜、紅白蘿蔔、洋蔥、大蒜、青蔥、小黃瓜等。泡菜還能幫助你保持精力充沛,發酵的白菜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能更有效地消化食物,更快速的吸收營養,保留更多的能量。已製妥的泡菜有豐富的乳酸菌,但是遭到污染的泡菜,容易拉肚子或是食物中毒。
泡菜在醃製過程中有的會產生亞硝酸鹽,這是致癌物質,要特別注意。
責任編輯: 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