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斌:復興漢服的意義
【大紀元2015年09月01日訊】
復興漢服的意義:
1、凡世界文明國家,無不尊重國民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竭力保護本民族的獨創精神和物質財富,傳承且發揚優秀的文化成果,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漢民族綿延數千年,辛勤勞作,所貢獻的無數精神和物質財富,唯有尊重和保護這些思想和物質遺產,可以不愧華夏祖先。更可以今世奮發圖強,亦為對後世子孫之責任。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也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一,其天人合一的風格為華夏先民所鍾愛,正為中華民族傳統精髓之一。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如今恢復和穿著漢服,惟其意義在於,首先代表著對做出貢獻的華夏先輩尊敬,更代表對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輝煌成就的尊敬和促進。
2、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國家,人民都熱愛自己獨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藝術,在人民享受共同的美感中,學會互相尊敬,社會和睦,彼此感情不斷的加深。華夏民族曾經是一個文化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國的民族,華夏民族的先輩在創造光輝燦爛的文明時,正是有這樣的強烈的民族親和力在背後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其中,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恢復漢服正是為了增加這種親和力,促進中國的文化復興。
3、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可以說是幾千年來,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辛勤勞動發明創造享受天倫之樂的環境,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地說,它的魅力,曾經讓全世界所傾倒。恢復漢服不僅僅為世界服飾文化增加一種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對華夏文明延續的延續。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幫助同胞,對學習世界文明有一個正常的心態,避免在自卑和自狂中惡性循環。
4、漢服是幾千萬同胞被屠殺的同時,在暴力的威脅下斷送的。漢服的消失是滿清政權用來作為中華文明向野蠻勢力屈服的標緻。漢服的消失伴隨著中國從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逐漸淪落成為半殖民地的全部過程。
5、綜上所述,恢復漢服不僅僅是恢復中國傳統文化一個美麗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中國社會改變成互相尊敬、相互認同、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的文明傳統,這也是國家走向文明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恢復漢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
十、澄清漢服中的幾個問題
1、漢服一直是中國主流服裝,「唐裝」不是唐朝的服裝!漢語、漢字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語言文字,漢服是中國歷朝歷代的主流服裝。「漢服」雖因「漢朝」而得名,但它是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的服裝主流。中間儘管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卻始終沒有改變。所以,它始終是我國的傳統服裝,而不僅僅是漢朝的服裝。西方國家把中國的「國學」稱之為「漢學」,不是僅僅指「漢朝之學」,我們的漢語、漢字也不僅僅指漢朝的語言文字。
唐朝的服裝仍然是以漢服為主流。時下流行的「唐裝」,是借鑒了滿清馬褂而臨時「設計」出來的,有唐之名而無唐之實。不澄清這個概念,是對國人的繼續誤導。
2、「凸顯特色」不如「凸顯傳統」
與其「凸顯中國的特色」,不如「凸顯中國傳統」。中國的服飾禮儀傳統,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如果要「凸顯特色」,這就是最大的「特色」。
「傳統」不是「設計」出來的,不是拼湊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中國傳統」,是由中國的過去傳到現在,又要從現在傳到未來的那種統貫中國始終的「統」。因此,僅有「中國元素」不足以體現「傳統」。我們無法用所謂的「中國元素」拼湊出「傳統服飾」,就像無法嫁接出一種融合梅花、牡丹、蓮花、菊花、蘭花、月季等花卉的植物作為國花一樣。因此,展現給世界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服飾」是最佳選擇。從這個方面來說,中山裝、旗袍、西服、「唐裝」都不能足以體現這一點。
「設計——禮服」,這是把時裝與禮服混同起來了。時裝可以設計,而且必須要設計,因為它是隨時變化、追求個性的;而禮服——比如,我們提倡的廣義漢服中的「深衣」卻不能設計,它的內涵是文化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所以,它也不需要設計,只需要考證清楚加以製作,否則,不可能達到「還給世界五千年」的理想效果。
3、不要空談「民族性」與「國際化」
關於禮儀服飾,有人提出要把「民族性」和「國際化」相結合。貌似有道理,其實不然。男女都是人,首先要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不男不女不能叫做「人化」;同樣道理,中國與外國都是國,中國要像中國,各國要像各國,不中不西的中國絕對不能叫做「國際化」。刻意去迎合外國人的欣賞品味,把自己打扮成不倫不類的樣子有必要嗎?我們不應該對自己民族的形象如此不自尊自信。
4、深衣是歷代相傳的禮儀服飾,和服、韓服源自中國!
深衣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五經」之一的《禮記》中有一篇專門的文章,題目就叫做《深衣》,這就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就在五四運動之後,有些著名的學者還曾經穿過深衣。現在,很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夏同胞,也在身穿深衣與漢服舉行著活動,還有平時生活中也穿著漢服的,其中體現著深衣與漢服的強大生命力。
有人擔心,深衣與漢服是否能被今人接受,這是多餘的擔心。當前,因為深衣與漢服已經被迫中斷了三百多年,平時就瞭解漢服的人就不多,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也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有人說,穿上深衣與漢服會被認為是日本人、韓國人,更是多餘的擔心。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是從「漢服」演變而成的,其中體現出來的是東亞文化傳統在歷史上的密切聯繫。只能說和服、韓服像漢服,而不能說漢服像和服、韓服。誰會說某人的父母像他們的兒女?哪個父母會因為長得像兒女就羞於見人呢?因此,這樣的擔心,不僅多餘,而且可笑。
5、用深衣和漢服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認同感
有一些不支持漢服的朋友認為,只要一提「漢服」這個詞,就成了「民族主義」,甚至「極端民族主義」,這是極大的誤解。華夏文化的禮儀就是尊重別人,深衣正是體現這種精神的禮服。漢服則是漢民族的形象視覺系統。
我們把深衣從廣義的漢服之中凸顯出來,目的就是要減少人們的誤解。首先,因為深衣是產生並確立在56民族產生之前的服裝,把它作為由56民族構成的代表國家形象的服裝,與「刻意宣揚民族的東西」無絲毫關係,恰恰相反,這只能有利於56民族的團結。其次,56民族是一個整體,不應該沒有一種象徵這個整體的代表服飾,就像我們出國的時候、在聯合國的時候,不能說56民族各自都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一樣。最後,炎黃子孫並非僅僅局限在國內,而是遍佈於世界各地,有了深衣更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
提倡「漢服」,能說就是「大 漢 族 主 義」嗎?不能!首先,我們不能說採用「漢語」、「漢字」作為中國語言文字的代表,不能說成是「大漢族主義」一樣;把56民族分化之前就有的廣義的「漢服」中的「深衣」作為中國的代表服裝更不是「大漢族主義」。其次,當前中國的56民族中,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我們尊重他們的服裝,不需要我們再去倡議。因為惟獨漢族還沒有,所以我們倡議把「漢服」作為漢族的代表服裝,也與「刻意宣揚民族的東西」沒有任何關係。其三,在56民族中,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3%,這是歷史自然形成的,如果漢族穿著西服,那麼,56民族站在一起的時候,像外國人一樣,這很不和諧。其四,華夏文化經典中向來提倡的是,各個民族首先自強不息、自尊自信,同時各民族之間又互相尊重,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張。
6、復興不是復古,形式和內容的關係
有人說復興漢服,就是主張復古,這是一種誤解。不管人類想怎樣,時間的腳步卻是一直向前行的。我們也不可能、也不想回到歷史上的某個時代去。華夏文化能夠流傳上下五千年而不斷,成為世界上的唯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歷來堅持「華夏文化傳統」。我們只能沿著華夏文化的傳統繼續走下去,並創造更輝煌的未來。也許我們因為外來原因一時偏離了華夏文化的正道,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如果能儘快地回歸正道,那麼,一切都還會好起來。
有人說,僅僅靠穿上漢服就能復興華夏文化嗎?當然不是。華夏復興,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而且是長期的過程,服飾禮儀的復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穿上漢服,當然不一定就能使華夏文化復興起來,但是,不穿漢服,也不能復興得更快。形式與內容本來是不可分的,形式卻也可以促進內容。華夏復興,少不了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不可能沒有承載它的形式。有人說「承繼傳統在乎其心而不在其表」,這是把內容與形式割裂了。牛羊之心有牛羊之表,人心也有人之表。
7、禮服和常服不能混淆,漢服不是演戲作秀!
很多人反對漢服的理由之一是,看到深衣、漢服的寬袍大袖,覺得不方便、不實用,這是將禮服與日常服裝混同起來了。我們要問一句:當今盛行的西方婚紗是不是日常服裝?是否方便實用?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穿它?
大家平時的服裝是個人人性的選擇,代表國家或民族的時候卻不再是個人個性的選擇;大家的日常服裝當然由大家自願選擇,在重大、嚴肅、正規的場合應該穿上禮服。我們也提倡(而非強制)漢族的成員平時也穿漢服,但是,漢服之中也有禮服與常服之分,而且款式多樣,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長袍大袖的。我們的前人穿漢服修長城、開運河、建園林、種地、做工,不是穿著禮服去做這些事。更何況,我們今天要穿漢服,只要符合「交領、右衽、系帶」等基本要求就屬於漢服,並非所有漢服都是寬袍大袖。
有人說,漢服像戲裝,所以,穿上漢服像演戲,這是膚淺的看法。戲裝是因為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才會因為戲劇需要而穿上,而不是憑空虛構出來的。我們看到從有關先秦到明末的戲劇、電視劇中的服裝都是漢服,儘管有些做得很不規範,甚至「憑空想像」,那是設計師的問題。我們並非按照戲裝來做漢服,而是根據歷代的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製作漢服,與戲裝有根本的區別。我們穿上漢服,是對華夏民族以及華夏文化的認同,而不是在演戲。
還有人批評穿漢服是「作秀」,這是對我們很大的誤解。首先,我們是站在華夏文化的高度來對待漢服的,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發出倡議的;其次,國內外廣大的漢服愛好者,是憑著一腔熱情,花費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宣傳漢服、實踐漢服,這與「作秀」有本質的區別。只有為了嘩眾取寵、邀功爭利的做法,才能叫做「作秀」。另外,漢服的復興,不是一時的事情,它是華夏復興的一部分,所以,稱之為「漢服熱」也不恰當,因為它涉到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8、漢服是服裝傳統上的民族認同,是華夏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我們一直驕傲地自稱為「華夏」,而這兩個字卻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傳統服飾的全面系統,體現著「華」字的內涵;傳統服飾的文化禮儀精神,體現著「夏」字的內涵。無根的是浮萍,無枝葉的是枯木;無靈魂的是行屍走肉,無形體的是鬼神妖怪。華夏文化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根與靈魂,漢服是華夏民族的枝葉與形體的重要部分。我們作為華夏民族的後代,不認可傳統服飾,如何能自稱為「華」?不認可傳統禮儀,如何自稱為「夏」?不認可「華夏文化」,我們還有根和靈魂嗎?不認可「華夏服飾禮儀」,嫁接出來的枝葉和形體還是我們自己嗎?
任何一個民族的代表性服飾,首先涉及到的是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而不僅僅是審美問題。在西化很嚴重的當今中國,我們的審美標準也在很多方面採用了西方的標準,由此而導致了我們民族心理整體上的失去自尊自信。華夏文化的復興必須解決這個認同錯位的問題,這是「弘揚傳統文化」之所必需。選擇傳統服飾作為禮服,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9、深衣有沒有資格承載華夏文化內涵?
《禮記:深衣》講得很清楚,它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使它有資格作為禮服,而且它本來就是傳統的禮服。再者,有了它,體現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內容就不再困難了,而且連「誰來確認衣服上用哪些中國元素」,也不難了。既能體現傳統風采、順應民意,又能省事、省錢、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10、漢服不適合於炎熱的天氣穿著嗎?
華夏服飾的「設計」理念與西方的「設計」理念根本不同。它不以裸露肌膚求涼爽,而以寬鬆通氣求涼爽;它不以裸露肌膚求美感,而以禮儀廉恥求端莊。
11、漢服與身份不符嗎?
有人說:「漢服應該由大氣、端莊、古雅氣質的人來穿,而當今的禮儀小姐中,接受的更多是西方的禮儀方式,舉止投足之間展現不了漢服的氣質,難道要回古代找幾個大家閨秀來當禮儀小姐?」那麼,我們要反問一下:難道「禮儀之邦」的中國就永遠「接受西方的禮儀方式」嗎?難道中國當今的女性就沒有「大家閨秀」嗎?更何況,穿上華夏禮服之後,自然便會有一種心境的變化,只要體驗一次就可以知道。
12、旗袍已被認可為中國元素,甚至被應用於國外的時尚和服裝設計,現在突然推出幾百年未穿過的衣服,會不會過於唐突?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為過矣。」旗袍本來是滿族的服裝之一,現在流行的旗袍又是西方化的,連滿族的都不是了,如何能體現華夏「五千年的傳統」?「中國元素」拼湊不出「傳統」,只能成為「雜湊」。「傳統」的禮服,本來就不是「時尚的服裝設計」,兩者不能混淆。華夏民族的服裝已有至少五千年的歷史,而且還會繼續延續下去,「未穿過」的那「幾百年」,在華夏民族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我們是應該有遠見卓識,還是應該因襲錯誤?
13、拱手作揖之禮是為難外國人嗎?
任何事情都有個開端。試想,當初我們開始接受西方「握手禮」的時候,西方曾經強迫過我們嗎?當我們到阿拉伯國家去行「貼面禮」的時候,我們覺得為難了嗎?作揖只是兩手一拱,有多麼難學嗎?我們為什麼能夠尊重別國的禮儀卻不能有我們民族自己的禮儀呢?為什麼只想到去尊重別的國家卻不能有自己的禮儀以自尊自重呢?
14、深衣漢服是被歷史拋棄的嗎?
有人說:「從古到今,時代在不斷的發展,‘深衣’為什麼被歷史拋棄?」這要弄清楚,它不是「被歷史拋棄」的,更不是我們自願放棄的,而是在滿清因為政治原因被迫中斷的,其中有一種隱含著的歷史性屈辱。今天,漢服的復興,是消除這種屈辱的一種方式。
15、漢服能體現女性的曲線美嗎?
有人說,穿上漢服之後,無法體現女性的曲線美。這種說法是受時尚潮流影響的產物。端莊比曲線更重要,尤其是禮服。換個角度來說,漢服不是不能體現人體之美,但它所體現出來的是與西方不同的另一種審美觀。廣義的漢服,是中國人根據自己的身材特點而設計出來的,更適合中國人自己穿著;它更能體現東方人靈動美、運動美,而非靜止、呆板的人體之美;男性穿上,能夠更加挺拔、瀟灑;女性穿上,更加清秀、雅致。修長的衣服加上束帶,使男性顯得更加挺拔俊雅,使女性顯得更加亭亭玉立;不僅如此,能夠具有完美曲線的女性,在現實中畢竟只有少數,在此情況下,漢服反而能夠掩蓋曲線的不足。
16、代表國家形象的禮服不需要創新嗎?
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思潮,深深地影響著人們,認為一切都可以「創新」,而且形成了一種「創新至上」的情結,這是一種不恰當的做法。器物能夠創新,技術需要創新,制度和學說可以創新,但是,傳統卻不是靠創新而來的,它只需要傳承。禮服是傳統與文化的體現,而不僅僅是器物、學說、制度,更不是技術,不能「一刀切」。我們應該對得起我們的前賢,還要對得起我們的後人,我們在這中間起著一個中間紐帶的作用,「創新」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17、我們沒有可以「真正代表中國的服裝」嗎?
要代表中國,既要代表歷史上的中國、現在的中國,還要代表未來的中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注重「傳統」;要在服裝上有代表中國的,也必須到「傳統」中去尋找。離開了這個「統」,那麼,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真正代表中國的服裝」。深衣是兩千多年不變而且是除了滿清之外的歷代的禮服,它本來就是「真正代表中國的服裝」。
責任編輯: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