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8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人體的骨頭「質」、「量」跟身體其它部位生理狀態一樣,會在青壯年時期達到頂峰,而後逐漸下降;尤以家族遺傳、疾病(如腎衰竭洗腎患者、和長久使用類固醇治療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某些發炎性疾病)、與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慣(如因為怕曬黑而不運動、日照不足)等等,都是加速骨頭質量下降,形成骨質疏鬆的重要因素。
骨質疏鬆症常見於停經婦女及老年人,但骨質疏鬆絕非老年人之專利,8月4日苗栗醫院骨科醫師汪家成舉出臨床實例,1名身形削瘦的14歲少年,隔一年陸續發生了二次機車車禍,且都造成大腿骨骨折,被送到苗醫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時發現其骨質缺乏膠質而呈現空洞,猶如曬乾了的絲瓜、匏瓜一般,令醫護人員驚訝不已。
術後仔細詢問得知:少年平時身體別無他恙,但缺乏正確飲食觀念,沒有吃正餐習慣,也沒吃蔬菜、水果,餓了就吃炸物、甜食,每天都少不了最喜歡喝的可樂,如此營養失調的飲食習慣,使他不知不覺中,骨質密度加速下降,而提早形成了骨質疏鬆。
汪家成表示,或許有人認為是因為車禍撞擊力道大,才會導致該名少年骨折;其實兩次車禍,少年皆為後座被載,而車禍事故中的另一人(騎士),皆無大礙,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骨質疏鬆是很關鍵的因素。
汪家成說明,骨質疏鬆被稱為「隱形殺手」,平常沒有明顯症狀,此案例中,年紀輕的少年雖然平日身體無恙,但小車禍的碰撞就造成骨折,足見偏食對健康、乃至於骨質密度,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汪家成進一步指出,「酗酒」是另一個常造成年輕人骨質脆弱的原因,這類骨折患者共同特色是「粉碎」,而粉碎性骨折會增加手術難度,衍生無法固定、固定困難或固定容易失敗等問題;因此,這類傷病治療的預後較不樂觀,容易有後遺症。
汪家成提醒民眾,「儲存骨本」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首要,建議大家,日常飲食要留意鈣質補充,多攝取含鈣質食物,如牛奶、豆漿、魩仔魚、小魚乾、燕麥、黑芝麻、紫菜、芥蘭菜、蕃藷葉、海帶等,並有足夠日照,促進身體合成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增進骨骼生長、減緩骨質流失,而適度運動,也有助於對骨質合成。此外,針對屬高危險群的骨質疏鬆的停經婦女及老年人,汪家成建議,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並選擇準確度高的檢查儀器,是非常必要的。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