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拿甚麼紀念反法西斯戰的勝利
【大紀元2015年08月29日訊】中國正在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重頭戲是9月3日的閱兵。自鴉片戰爭的百多年以來,中國得到的深刻教訓是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因此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富國強兵。
現在國家和國民富沒富不好說,但至少是政府富了,早已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政府。兵強不強很多年沒有戰爭檢驗,但至少是人多裝備好,最近又剛剛打掉兩個貪腐的軍委副主席,顯示了穩定軍心、重振軍備的決心。
過去中國屢遭侵略,現在強大了,以中國的實力和影響,恐怕不會擔心再被侵略。但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目的之一就是展示實力,威懾敵人。
如果紀念僅僅停留在富國強兵層面,就過於簡單了。一方面,實力的增強,特別是軍事力量的提升,需要可持續的發展和制度的保障。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單純靠軍事崛起,轉瞬即逝。蘇聯更是稱霸一時,但由於制度的缺陷,最終分崩離析。
因此,紀念戰爭的勝利,除了增強實力,還要有制度的創新,後者叫軟實力也可以。軍事、經濟為主的硬實力,只是保護自己、震懾敵人,而政治、文化為主的軟實力,可以推廣自身、感召他國、擴大盟友。
中國官方紀念抗戰,直接針對的是日本,但更大的戰略對手無疑是美國。中美兩國當年由於共同的政治價值和安全利益,併肩抗擊日本。現在,日美制度相同、價值觀一致,而中國卻站在另外一邊。和日美比起,中國是硬實力不硬,軟實力更軟;而美國則是硬實力不軟,軟實力更硬。雙方最大的差異無疑在政治制度方面,既有對內的穩定,也有對外的感召。這方面誰佔上風,應是很清楚的。
說白了,紀念戰爭最主要的是要發展民主。一方面,德、日當年由於法西斯獨裁,對外侵略,挑起世界大戰,最終不光沒有崛起,反而招致政權覆亡;而正是由於戰後的民主化,重新崛起,民主政治用和平的手段,確立了大國地位。
國際關係的學者研究了二戰後幾十年的地區戰爭和軍事衝突,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所有的戰爭都是發生在專制國家之間、或者是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而沒有一起是發生在民主國家之間,這就是「民主和平論」。因為民主國家內部決策透明、軍費公開,國會、法律、輿論對戰爭都有約束。儘管不能絕對避免戰爭,但會對戰爭的烈度、時長、撤軍等產生影響,至少對屠殺平民、虐待戰俘有所約束。
民主國家之間,有太多的協商、談判、仲裁、妥協機制,根本不需要訴諸武力。美日、美歐之間戰後一直有激烈的貿易戰和各種利益衝突,但由於共同的民主制度,確保不會開啟戰端。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紀念二戰的重點應該是防範、反擊法西斯。法西斯作為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束棒」,就是極權,主張「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領袖」,對內剝奪民眾的公民權、政治權和財產權,對外炫耀武力、權力、財力,不守國際公約。
鑑於慘痛的戰爭和歷史教訓,現在很難再有德意日那樣的極端法西斯制度,但是政府不斷擴張權力、打壓公民權利的國家和事例仍然存在。因此如何實現民主,以民主促民生,以民主保和平,應該是現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的重點。
——轉自東網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