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已有十餘年歷史、位於華埠勿街42號的「超旺餅屋糖水店」上週結業,原因是拖欠高額地稅。今年夏天停業的還有擺也街45號「香港站」、華埠中央街「四菜一湯」快餐店等。
一間不到10平米的商鋪每月租金6,000美元,如果賣的是一塊錢一個的小禮品,每天最少要賣200個才能填補租金。商鋪因為租金高或拖欠地稅而被迫結業的故事,近年在唐人街經常發生。隨著似乎正在進入加速期的「關門潮」,在唐人街年復一年經營的雜貨店、小禮品店和中式甜品店正在漸漸消失。
另一方面,唐人街新一輪的發展正在走向年輕化。老店關門,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時尚化妝品店、食尚烘培店和新潮美食餐廳,還有酒店、酒吧和高檔公寓,看似衰落的唐人街正在悄然改變,通過吸納多元文化因素重振生機。
唐人街越來越時尚
唐人街邊界的風格正在發生轉變,西式時尚店沿果園街(Orchard)和聿勞街(Ludlow)從北至南深入唐人街,位於果園街與堅尼路和地威臣街相交的三角地帶,酒吧接二連三的開張,從西往東地深入福州人社區。
距此十個街區之遙的唐人街心臟地帶,在老式禮品店和茶餐廳的包圍中,也不斷湧現出新式的酒吧與餐廳,位於宰也街11號的墨西哥風味餐館Pulqueria和宰也街9號的高端雞尾酒吧Apotheke,茂比利街最南端的Le Baron Club,中央街上的「紅蛋」(Red Egg),讓夜幕降臨後的華埠,越「夜」越「熱」,今年有更多的知名夜店投資者看中僻靜的華埠小巷、接力申請酒牌,根據第三社區委員陳家齡的統計,華埠哥倫布公園方圓500尺內已發出11~12張可銷售各種酒精飲料的酒牌。
在食肆、商店方面,特別為年輕人提供小食店、卡拉OK等夜生活的去處都不斷增加,唐人街也日漸變得新穎。越來越多的韓國化妝品牌選擇在唐人街開店,主打法式糕點的韓國烘焙品牌「多樂之日」(Tous Les Jours)昨天已完成門面裝修,預計很快會開張。
年輕人創業引領新模式
唐人街上的新穎小店如華埠雪糕行、「新派煮意」、「西安名吃」等都是年輕人經營,這些融合了美國文化和第二代、第三代華人文化的小店,廣受年輕人和西方人追捧。這些新店無一不運用現代的經營模式,讓臉書、推特、圖片社交平臺Instagram、大眾點評網Yelp成為他們的生意促銷平臺。
中華總商會青商部副總幹事李國威認為,「新派煮意」等之所以受年輕人追捧,跟現實消費趨勢和時尚潮流有關,雖然價格比老式中餐廳要高許多,但是環境舒適講究,有創新元素,成為年輕人推崇的聚會地點。而很多老式中餐館「菜品從來沒有改變,十幾年千篇一律,裝修也老舊、服務落後,給人填飽肚子而已,年輕人和朋友聚會怎麼可能選在這些地方?『貴租化』下關門無可避免。」
李國威說,年輕的職業人士才是唐人街的未來,有能力的消費者屬於年輕一代,他們花錢不計較,唐人街必須打造成可以吸引二代及三代移民的地方,於是青商部幾個月前應運而生。
作為年輕一代移民,李國威和12位青商部的年輕人希望成為「改變唐人街」的推動者,希望這裡不再到處是廉價的商品和死氣沉沉的氣氛,「如果唐人街能夠吸引年輕的主流人群,令他們產生歸屬感,與唐人街產生緊密聯繫,那麼第二代甚至第四代移民就會重回唐人街。」
華人禮品店易手 華埠變南亞埠?
與此同時,由堅尼路224-230號港式商場僱請南亞裔店員開始,唐人街上的不少華人禮品店業主也紛紛嚐試改變商業模式,脫手店面,由印度、孟加拉等南亞裔人士接手經營,以便維持生意,想辦法擴大客戶群。
一口流利的英語、加上親切的笑容,南亞裔招徠顧客的方式的確跟華人不一樣。中華公所樓下的「富華」禮品店,月前轉手南亞裔後,店面風格很快煥然一新,由原先滿滿噹噹塞得不留一點空隙,轉變成開闊、清爽的開放空間,也不再佔據半幅人行道擺攤;相對於華裔個性內向、沉默寡言、拘謹被動的特點,南亞裔做起推銷員來對人更主動熱情。
老僑:不改華埠傳統特色
在這種情況下,唐人街變得更多元。當然,唐人街老一代商人對社區的這種變化懷著複雜的情緒。雖然夜店的增加會為華埠帶來多元化的客流,但也帶來了垃圾、噪音,甚至酗酒、嗑藥和色情。以陳家齡為首的當地居民對此極為反感,不希望華埠成為夜店聚集區。
另一些老僑則希望華埠在發展的同時,可以保留傳統特色。美東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表示,會儘量把商鋪合同給華人,不會轉給外面的人,以便盡力保持華埠的面貌。
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認為,華埠即便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南亞人的「南亞埠」,只要華人團體的總部仍堅守在唐人街,短期之內,「華人仍然是在華埠的主流」。
低收入居民的掙扎
長此以往,唐人街是否遲早會不再屬於新移民追求新生活的「避風港」?很多擔憂華埠未來「貴族化」發展的市民組成了「保護華埠、保護下東城」組織,強烈反對開發商在這裡興建豪華摩天住宅樓。他們認為,建高樓會導致地稅增高,對房價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唐人街將不再是低收入「唐人」的樂土。
不過,變化已經在發生。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陳作舟說,如今全球一線城市的住房市場都面臨嚴重的「求大於供」的狀況,紐約目前有800多萬人口,預計未來10年內會再增加100萬人口,房屋供給如果不能每年增加10萬個單元,住房壓力只會更大。特別是處在紐約曼哈頓黃金地帶的華埠,一直是房地產和發展商的爭奪重心。
「最大的問題是炒樓」,陳作舟說,房地產投資猛增,遍地買樓熱,炒一套房一轉手就能賺,不斷抬高了地價和房價。建高樓豪宅的開發商和反對團體的「樓高持久戰」只會讓這種狀況進一步惡化,「吵來吵去都是紙上談兵,達不成共識,沒有人真正去建房子,最後苦了沒房住的人,到頭來還是要在16個人的蝸居裡再塞一個人進去」。
可喜的是,除了回唐人街經商,也有一些年輕人積極參與社區會議,努力解決唐人街發展壓力和低收入者的安居問題。曼哈頓第三小區委員會主席李金枝在唐人街長大,熱愛這裡的大街小巷,她有意將華埠工作小組醞釀七年形成的華埠土改藍圖接過來,與市規劃局開會,根據華埠面臨的發展問題,討論一些可行的分區計劃,在振興華埠與保護唐人街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責任編輯: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