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30日訊】長久以來,「市場機制」或「市場機能」(market mechanism)就受到揶揄、諷刺。最近,在《21世紀資本論》暢銷下,一些論者再將市場機制痛斥一番,並呼籲不能放任市場自由運作,必須政府出面對市場機制作各種必要管理與規範,不要迷信「市場萬能」。不過,「市場機制」究竟是什麼?
顧名思義,是「市場運作的方式」,而「市場」又是什麼?簡言之,交易場所是也。人畢竟不是「獨夫」,也不滿足於「自給自足」,所以「交易」是自然出現的,但交易有成本在,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才有方便交易的場所出現,所以「市場」也是自然長成的。為了再降低交易成本,進一步又出現「交易媒介」,當今就是「貨幣」。將交易擴大到國與國,就是國際貿易。
在自然產生的「市場」中,參與交易者經由市場所反映出來的訊息做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市場訊息愈正確,行為人犯錯的機率就愈小,「市場價格」就是市場訊息的總和,不應管制或干預,否則會失真。如果每個行為人都有自由行動,一定會設法讓自己的寶貴資源作最有效率的使用,人人都如此的話,市場就可達到最靈活的運作。
在價格機能充分自由運作下,市場競爭力量就會獎賞努力上進者,而偷懶不努力者就會失敗。不過,失敗者不是從此就消失了,若能記起教訓重新奮起,新的機會隨時等著。這種市場競爭的過程,就是各個行為人尋找自己「比較利益」的動態過程,環境愈自由,變化愈快,寶貴資源的使用也較有效率,人類的福祉也就不斷的提升了。
在各個市場自由運作下,人際間分工合作愈細密、複雜,如果不能推心置腹、相互坦誠地誠信往來,交易便受到阻礙。由於某些人「自私」心理作祟,以為損人得以利己,於是私心自用、甚至搞權謀害人,市場運作就碰到層層障礙。政府的出現原本是擔負掃除這些障礙的責任,卻往往適得其反,在種種「保護」、「管制」下,市場運作反受到戕害。在「國家主義」興起,再夾雜著「民族主義」作祟,國與國間的各種限制更蓬勃起來,再加上人類缺乏耐性,很難忍受「短期性」的調整,於是予有心人士可乘之機,而各種保護論調乃如雨後春筍般竄起。
在歷史上,由於市場機能受到政府管制的戕害,官商勾結、特權濫權逐漸嚴重,自由市場受到扭曲、汙衊,終而共產主義崛起,在這些國度內市場全面窒息,經過七十年的荼毒才在一九七○年代末被揚棄。在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中,雖然沒有共產國家的鐵幕鎖國窒息市場,但一九三○年代的全球經濟大恐慌,卻不幸被解讀為「市場失靈」,主張政府干預、保護的凱因斯主義席捲全球,管制政策、貿易障礙普遍在各國實施。
說到底,自由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千千萬萬活生生、有靈魂、會思考的「個人」,人人是市場的主人。在人類有人與人的互動以來,為了追求生活的最大滿足,發現市場經濟是人間最好的制度。
在市場經濟裡充滿了人際間必須遵循的「準則」,我們姑且稱為「市場規則」或「市場倫理」,而各個行為人也應該具備身為「人」的基本修養,如誠信倫理。至於政府這個組織,在市場經濟裡扮演著極其重要角色,簡單地說是「維護芸芸眾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創造並維護一個公平公正安全自由的環境」。
但實際生活在「所謂的」市場經濟的人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叫人厭惡或苦惱的,卻愈來愈多。這該怎麼解釋呢?實情是,這不是市場經濟的結果,而是市場運作受到許多違反經濟法則的干擾使然,而干擾的源頭卻弔詭的總是原該擔任去除阻礙市場運作障礙任務的政府。
對照當今時不時出現的金融風暴,不正是芸芸眾生「不誠信」、破壞市場倫理,而政府沒盡其維護市場規矩、疏忽監理、沒扮好其角色致「政府失靈」,甚至官商勾結、黑白兩道掛勾所致嗎?怎麼反而責怪自由市場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