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典故

【史海】大禹治水定九州 開啟華夏「家天下」

【大紀元2015年07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關於禹的長相,《尚書緯》中說「禹生來就是異像。他身高九尺,有著老虎樣的鼻子,河馬樣的眼睛,牙齒相駢,且有三個耳洞。」《史記‧夏本紀》上說,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而且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論語‧泰伯第八》中孔子讚譽大禹說:「對於禹,我實在找不出缺點來說他;他對飲食很簡樸,而儘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時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簡陋,而致力於修治溝渠水道。對於禹,我實在找不出缺點來說他。」

大禹治水

《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息壤是一種很特別的土壤,它具有生命力,會快速的生長,為天帝的神物,鯀卻偷了息壤下到凡間防堵洪水。天帝知道後非常震驚,十分生氣,派火神祝融趕到凡間,在羽山把鯀殺了,並把剩餘的息壤帶回天庭。

鯀死了以後,經過三年,屍體不但沒有腐爛,腹中還孕育了一個新的生命。天帝派一個天神到羽山,用吳刀剖開鯀的肚子,竟然跳出一只虯龍,就是禹。而鯀的屍體在生禹之後化為黃熊(一說是黃龍)躍入羽淵,消失了蹤影。

《山海經‧海內經》:「帝乃命禹,卒布工,定九州。」禹逕上天庭,請求天帝准許他代父治水,以解民困。天帝不但答應了,還派了天神幫助他:伯益負責掌火,焚燒山林沼澤中茂盛的草木,驅逐禽獸,暢通水道;應龍幫忙測量,導引水路。

禹為了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不辭辛苦,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以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他常常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身上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對於自己,則節衣縮食,住在簡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資財都用來治理河川。他治河的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未入。

在他的熱誠感動下,黃河之神河伯送給他「河圖」,裡面記載所有的河川道路;大神伏羲送給他「玉簡」,一支量度天地的工具。天神、寶物的幫忙,再加上地上百姓的通力合作,大禹治水有了很大的成效,河川都順著水道流向東方的大海,而人類居住的土地也都加高了。

《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上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曾測量大地的面積,劃分為九州。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黃河、淮水等;南至荊州,治理了長江、漢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區(今甘肅境內,敦煌縣東),治理了黑水、渭水等;東至揚州,治理了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禹主要採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導了九條大河,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此外,禹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並在治水的過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從此,黎、苗不再北侵,長江中游處於安定時期。

經過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海之內都可以居住了。其他部族的首領也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禹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

下車泣罪

「下車泣罪」的成語來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有一次禹乘車出外巡視,見到有個犯人被押著走過。禹吩咐把車停下,問道:「這人犯了甚麼罪?」

押送的人回答說:「他偷了別人家的稻穀被抓住,我們把他送去治罪!」禹聽了便下車,來到那罪人身旁,問:「你為甚麼要去偷人家的稻穀呢?」

那罪人低著頭不說話,禹對此並不生氣,一面對他進行規勸,一面流下淚來。禹左右的人見了,都很不理解,問道:「這人偷了東西,該送去受懲罰。不知大王為甚麼流下眼淚?」

禹回答說:「我不是為這個罪人流淚,而是為自己流淚。從前堯和舜做君王的時候,老百姓都和他們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君王,百姓卻不與我同心同德,做出這種損人利己的事來,所以我感到內心非常痛苦!」

禹當即命侍從取出一塊龜板,在上面刻寫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八個字,然後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順應天命

遠古的時候,大禹繼承了舜的王位,成了天下的君主。有一天,大禹去南方巡遊,乘著一條普通的船,橫渡長江。船行到江心的時候,忽然一條巨大的黃龍鑽出水面。它在江心搖動尾巴,江水被它攪起幾丈高的巨浪。船在浪花中,上上下下,顛簸不已。後來,那黃龍又鑽到船底下,用背馱著船,向前走。

船上的人,個個驚慌失措,只有大禹,神色自若,像甚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依然談笑風生。

大禹的隨從們,看見大禹王這樣鎮定,問道:「船隨時都有可能傾倒,我們將會成為黃龍的口中之物,大王為甚麼還這樣高興呢?」

大禹用他那洪亮的聲音,回答說:「我受命於天,只想著竭盡全力,為天下百姓操勞。我活著,是天將生命寄托在我身上;我死了,是回歸於天命。生死尚且不能攪亂我平靜的內心,更何況這小小的黃龍呢?在我眼裏,它只不過是一只小小的蜥蜴罷了。我有甚麼好擔憂的呢?」

黃龍聽見了,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逃走了。古人講:智者無惑,仁者無私,勇者無畏。大禹王,是智、仁、勇三者,兼而有之。

開啟華夏「家天下」

五帝時期,都是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而五帝對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為上,在挑選繼承人方面,基本遵循「傳賢」的原則。禹帝在位時,原本依照堯舜禪讓的傳統,把天下傳給了益。但禹的兒子啟很賢德,禹對人民又有大恩德,所以天下人心都歸向他,擁戴啟而不擁戴益。啟服喪三年後,益把帝位讓給了他。於是,啟就繼承天子之位。從而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王位由「父子相傳」的先河,即古人所說的「家天下」的肇始。

此外,中國的別稱「華夏」,與夏族和夏王朝也有著一定的聯繫:「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盛》篇。「華」是指禮之盛,「夏」指國家很大。黃河流域是華夏文化的搖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因此,古人把中國稱為「華夏」,其中深藏著為燦爛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古文獻中「夏」有三種含義:其中之一就是指上古三代(夏商周)之首夏王朝,及其前身大禹所封夏國。正是出於夏王朝的建設成就,才最終確立了夏族(即華夏族)的中心地位,而夏王朝根基地就是所謂「伊、洛之間」,即今天的豫西地區。此後,任何想要奪取天下統治者的政治勢力,都必須奪取這一核心地區後,才算真正擁有控制天下的實際地位,商、周兩大王朝也不例外,後繼王朝的統治者也毫無例外的承認自己是夏文化的繼承者,是大禹所劃定「九州」的主人。

製九鼎 定龍脈

大禹在塗山大會後,鑄造了九個大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表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通過九鼎,大禹和後來夏朝的王可以掌控九州的各種情況。

翻開《五藏山經》最後一段令人震撼:「禹曰:天下名山,……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大禹治水後,天下龍脈已經安排妥當,日後有七十二家能稱霸天下,他們的武力強弱,能力大小,甚至壽命長短也早已派定。夏商周以至中國傳統皇朝歷史的大致脈絡在大禹那個年代已經基本排定了。後人為了破解大禹王留在山河中的秘密,產生了一門學問,叫堪輿,民間稱作風水。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