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遺孤:永記抗日將士恩情
【大紀元2015年07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
「我的父親1937年支援保衛上海四行倉庫時陣亡,他的唯一遺物,是一片寫了姓名和軍籍、帶著血跡和彈孔的胸符。那時我才4歲,剛會走路。」
——向厚祿
—————————————–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以士兵失蹤為籍口發起「蘆溝橋事變」,中國軍隊在此抗擊日本侵略,揭開了8年抗日戰爭的序幕。近日,紐約中華公所舉辦「紐約全僑紀念中華民國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大會,深切懷念那段「創巨痛深,永遠不能忘懷」的歷史。
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同學會北美分會會長、現住新澤西的向厚祿回憶道,他父親是湖南的外科醫生,抗戰爆發後,響應政府號召奔赴前線,淞滬會戰中,他所在的部隊奉命趕往上海支援四行倉庫保衛戰,部隊行軍至無錫時,與日軍發生遭遇戰,他的父親不幸犧牲。
向厚祿的母親在醫院當護士長,每當有空襲警報,她就帶著年幼的兒子,到被日軍炸毀的房屋裡去搶救難童,送到戰時兒童保育院教養。「我們常看到缺手斷腳,滿身鮮血哭喊爹娘的孩子。媽媽一手牽著我,一手抱著受傷的難童,孩子的血流到媽媽身上,再滴到我頭上。」向厚祿眼含淚水說,看著重傷的軍人躺在地上喊著自己父親、母親和兒女的姓名,那種無助的痛苦,讓他永遠無法忘懷。
1938年,在宋美齡的奔走呼號下,全國各地成立保育院,專門收留在戰爭中失去家庭的兒童,全國共有三萬多孤兒被搶救下來。向厚祿跟隨母親也到了湖南的一所保育院。失去父母的孤兒難童,外人難以體會他們的痛苦:「有時上課好好的,突然就有兒童跳出來要找父母,有的半夜哭鬧著要找父母。」
抗戰勝利後,宋美齡提出將這些戰區的流亡兒童、孤兒送到後方培養,作為將來復國的棟梁。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成立,由國民政府負責起這些烈士遺孤的生活和教養,蔣介石擔任校長,宋美齡為主席校董,時常到學校看望孩子們、督導管理,與學生們情同父母。向厚祿進入遺族學校學習,當時是1947年,向厚祿14歲。他至今將「蔣媽媽」的慈愛與養育之恩至今銘記在心。
1949年,向厚祿隨著遺族學校的師生一起去了臺灣,卻與母親相隔海峽兩岸,通訊隔絕。為了尋找母親,向厚祿后來克服重重困難,獲得美國留學簽證,在一艘淘汰的運礦渣的破舊輪船中,顛簸了兩個月後,來到美國,並在27歲、與母親分離13年後,與母親在美國團聚。
今年慶祝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向厚祿感慨萬分,他希望年輕一代深入了解過去建國的艱難歷史,「今天國家的強盛和幸福的生活,是千千萬萬戰士的鮮血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恩德所在,大家應該永遠牢記在心。」
責任編輯:思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