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談

中國宮廷舞(六):元明時期

元朝是由蒙古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宮廷舞蹈除了具有濃郁的本民族特點外,還融入、吸收宋代宮廷大麴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隊舞有四:樂音王隊,是在元旦時表演;壽星隊,在天壽節表演;禮樂隊,在朝會時表演;此外還有說法隊,大概用於禮佛之時。每隊像宋代一樣包括十個小隊,但又不像宋時的隊舞可以單獨表演,而是要結合在一起,有些類似小場次的十個不同段落。

元代宮廷樂舞的特徵首先表現在其濃烈的宗教色彩方面。比如據《元史.禮樂》記載,上述隊舞中的「說法隊」的第二小隊,「婦女十人,冠僧伽帽,服紫禪衣,幫絛;次婦女一人,服錦袈裟」;第四小隊,「男子一人,冠隱士冠,服白紗道袍,幫絛,執麈拂」。

第九小隊,「婦女二十人,冠金翠菩薩冠,服銷金紅衣,執寶蓋」;第十小隊,「婦女八人,冠青螺髻冠,服白銷金衣,執金蓮花。次男子八人,披金甲,為八金剛像。次一人,為文殊像,執如意;一人為普賢像,執西番蓮花;一人為如來像」。

其中既有佛家也有道家的,反映了元代各種宗教兼容的情況。而「樂音王隊」與「說法隊」類似,也有扮演五方菩薩和樂音王菩薩的。

此外,元代還有一個著名的贊佛樂舞《十六天魔舞》。舞蹈講述的是十六位天魔以菩薩的容貌出現,迷惑世人,後來被佛陀降伏的故事。

十六個舞伎裝扮成菩薩的樣子,頭戴佛冠,身著天衣,頸佩瓔珞,足踏雲鞋,一手持法器,一手打手印,雙臂翻舞,變化多端。據說看了此舞的人,內心都會受到非常大的震撼。

除了贊佛樂舞外,元代還有一個著名的充滿道家意味的舞蹈《昂鸞縮鶴之舞》。舞蹈通過模仿仙鸞仙鶴的神情動作,表現對仙家生活的嚮往。

其次,元代宮廷樂舞的特徵還表現在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其許多隊舞中的表演都體現了蒙古族奔放、豪邁、昂揚、粗獷的風格。代表性的舞蹈是《倒喇》。

「倒喇」蒙古語的意思是「歌唱」,但根據清代資料看,它是一種有歌、有舞、有樂的表演形式。它與今天蒙古族流行的舞蹈《燈舞》或《盅碗舞》近似,都是技巧性很高的女子獨舞。

第三,元代宮廷樂舞還吸收了中原漢民族舞蹈的風格。比如其舞蹈演出的規模和形式都模仿宋代的「隊舞」和「大麴歌舞」,包括在祭祀朝會的儀式方面,沿用「文舞」和「武舞」兩類祭祀天地、祖先、神靈等,以及一些服飾、道具、樂曲上。

再次由漢族統治的明朝建立後,其宮廷樂舞回歸到了漢族傳統的舞風中。明代宮廷舞蹈亦分雅樂舞蹈和宴樂舞蹈,不過缺乏創新,「大抵集漢、唐、宋、元人之舊而稍更易其名」,少有作品傳世。

明代雅樂舞蹈仍採用「文舞」和「武舞」兩類,用於祭祀等,與前朝並無明顯差異。宴樂舞蹈也無特殊之處,更重於禮儀性和典禮性。根據《明史.樂志》記載,大宴饗,用九奏三舞,三舞為《平定天下之舞》、《撫安四夷之舞》、《車書會同之舞》。

九奏之後,用隊舞結束宴會。大朝賀,則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之東西,北向;陳大舞于丹陛之東西,亦北向。皇帝宣制完畢,百官舞蹈山呼,大樂作。如果有外番來朝,皇帝賜宴時,可一起用大樂、細樂和舞隊,舞隊有《諸國來朝之舞》、《長生隊之舞》等。

不過,明代宮廷舞蹈繼續沿襲柔媚典雅的漢民族舞蹈的傳統。在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圖中,可以看到不少曼妙的舞姿形像,比如《唐詩艷逸品》中的獨舞者,《太妃全傳》中的梅妃的「驚鴻舞」等。

簡而言之,明代的宮廷舞蹈,沒有唐代舞蹈的大氣、包容和多元化,它的特點是程式化。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