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眾多事實顯示,溫尼伯格一直是加拿大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城市。
種族歧視氾濫
不久之前,溫尼伯格Kelvin高中教師巴迪克(Brad Badiuk)在臉書上大發牢騷,罵原住民一味拿過去那點歷史說事,整天甚麼都不幹,只知一味伸手向政府要錢,為國家發展沒丁點貢獻。沒幾天,又有人發表長篇大論,說溫尼伯格原住民人口增長太快了。
就在巴迪克發表上述言論當天,曾被人性侵後扔入溫尼伯格市Assiniboine河中16歲原住民少女哈珀(Rinelle Harper)在身體恢復後首次發聲,呼籲政府認真調查一下該市及全國為何有這麼多原住民女性被殺害?
巴迪克發表上述言論時,溫尼伯格市還未從15歲原住民少女芳丹尼(Tina Fontaine)在市中心被人性侵後塞入塑料袋扔進紅河這一慘案中回過神來。去年獲得北極音樂獎的原住民音樂家塔格克(Tanya Tagaq)女士曾報怨,去年秋在溫尼伯格市中心演出時外出午餐後,就被一陌生男子一路跟蹤用下流話騷擾。
就在此前,溫尼伯格市選被種族言論充斥,民意遙遙領先候選人斯蒂弗斯(Gord Steeves)的夫人Lori在臉書上大罵 「真的受夠了原住民酒鬼的騷擾,大家捐的錢,都用來救濟這些可憐蟲,現在閉上你們的臭嘴,別再跟我要錢了」,在網上被人瘋傳。事後,斯蒂弗斯都懶得道歉,最後敗選也並非因夫人上述言論不當所致。
原住民女性不如狗
數十年來,溫尼伯格這座草原省,一直都以友好城市聞名。這裡市民友善,臉上總是掛滿微笑,還出了幾任左翼總理,到處充滿平和,盛產門諾派作家,以噴氣機冰球隊(Jets)自豪。然而,去年秋季幾起事件,卻陸續將這些光鮮表面背後的黑暗現實曝光:種族分裂嚴重,原住民享受不到機會均等,遭受非人待遇,每天都要面對種種侮辱和可怕暴力。
在芳丹尼屍體被發現的同一水域,43原住民婦女、7個孩子母親莫查斯基(Jean Mocharski )被毆打和殺害後的屍體曾於1961年3月被人發現,截至目前,這2人被害仍是懸案。原住民劇作家羅斯(Ian Ross)曾說,比起這些女性,人們更看重狗。
數據顯示,2014年3月,溫尼伯格市兒童庇護所庇護兒童平均人數高達65,而在2年前,這一數字僅17人,使得服務極其吃緊。曼省寄養兒童中,近90%為原住民兒童,全國比例最高。
芳丹尼屍體被發現後幾天,溫尼伯格警方又發現一名失蹤1個多月14歲原住民少女的屍體。芳丹尼不幸經歷,凸現溫尼伯格市許多原住民不幸遭遇,以及市中心貧民窟原住民被外界蔑視的事實。
歧視全國最嚴重
在分析種族歧視時,社會學家通常以民調結果和媒體分析為依據。亞伯塔大學研究員卓德胡萊(Irfan Chaudhry)收集數據顯示,去年全國6大仇恨罪最高發城市中,推特上的溫尼伯格種族歧視言論最多。
此外,一個又一個的民調顯示,曼省和薩省(草原省)種族主義最嚴重,和其他省拉開差距相當大。草原省居民中,3分之1居民認為種族偏見都沒錯,超出所有其他地區。52%草原省萬民認為,原住民經濟貧困問題,是自身原因造成,超出全國36%的比例。
加拿大研究協會(ACS)與加拿大種族關係基金會(CRRF)民調顯示,曼省和薩省種族主義事件全國最多,去年曼省10人中就有9人稱曾聽到過關於原住民的負面評論,遠遠高出新布倫瑞斯克省的10分之6這一比例。
互動未促進理解
ACS執行副會長傑德瓦布(Jack Jedwab)說,一般說來,不同人群互動時,隨著理解增多,彼此偏見會下降。但在原住民人口占17%的曼省(全國比例最高,是全國平均比例的4倍),結果卻相反。加拿大廣播公司(CBC)Environics民調顯示,曼省和薩省僅6%居民認為原住民值得信任,遠遠低於大西洋省的28%;僅61%居民不介意和原住民做鄰居,遠低於安省的80%;僅50%不介意與原住民談戀愛,遠低於安省、魁省和大西洋省的66%。
CIIM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曼省居民對原住民看法大幅下滑,僅13%居民對原住民持積極看法,全國比例最低,比2007年大幅下滑。在曼尼托巴大學教授原住民研究學的辛克萊爾(Niigaan Sinclair)說,有趣的是,曼省2人中就有1人有原住民血統。
歷史原因造成?
曼省居民對原住民如此歧視,到底甚麼原因造成呢?有人認為和曼省過往歷史有關。認為曼省是唯一一個建立在暴力基礎上的省。當年Metis 原住民領袖瑞爾(Louis Riel)領導起義失敗後,導致後來15年的更加血腥的西北叛亂,使得後來幾代人彼此仇視。
去年秋,擁有博士學位和2個碩士學位的37歲曼尼托巴大學原住民中心項目主管奧萊特(Robert Falcon-Ouellette)在溫尼伯格Grant Park購物中心搞市長提名表格簽名時,一名購物者用手指著他質問「你就是那個競選市長的傢伙,你是印第安人,我不想跟你握手,你們印第安人才是這個城市的大問題,你們這些懶鬼、酒鬼,整個城市的社會問題都跟你們有關係。」
此後不久,《溫尼伯格自由報》民調顯示,75%溫尼伯格居民認為該市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之間分歧已極其嚴重,65%人最擔心種族主義抬頭,遠遠高出安省的48%。去年溫尼伯格市長大選中,被市民推選的首個Metis原住民市長包曼(Brian Bowman),在公開演講中對該市種族分歧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令許多原住民社區不滿和憤怒。
危險的市中心貧民窟
從地理上來說,溫尼伯格界限分明,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將原住民區和其他社區嚴格劃分,城北是原住民貧民窟,和城南的富裕中產階層區對比鮮明,是全國最貧困、暴力犯罪最多的城區,溫尼伯格許多白人居民甚至一輩子都沒去過城北。這裡家庭中位數收入僅2.23萬,不到全市家庭中位數收入4.98萬的一半,
在城北,生意還能做下去的商家已經寥寥無幾,商家們紛紛表示,在這裡做生意太危險了,街道兩邊都是社會福利機構。這裡的居民,3分之1在9年級就輟學,許多年輕人根本無法順利就業。6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就被送進曼省兒童與家庭服務機構(MCFS)。街上到處是酒鬼,交通經常因等酒鬼過街而整個停滯。11、12歲的女孩子在街上閒逛,到處可見,甚至有母親讓不到10歲的女兒賣淫掙錢。兒童吸毒也屢見不鮮。
該市暴力傷殘住院率,是其他城市近7倍。溫尼伯格健康科學中心(HSC)急救科醫生斯尼德(Carolyn Snider)女士說,近20%曾因暴力傷殘住院的年輕人,會因其他傷殘問題再次住院。如加上中風和心臟病等,這一比例會更高。這些暴力案件多發生在原住民社區內部。數據顯示,僅8%原住民婦女被陌生人殺害,40%是被配偶或男友殺害,20%是被家人殺害,30%是被熟人殺害。
經常被警察盤查
原住民暴力問題多,也使得原住民易成為警方盤查對象。曼省犯罪學專家科馬克(Elizabeth Comack)說,有些原住民男子在市中心每月會被警察盤查2次。曼尼托巴頓大學28歲原住民護理學學生漢德森(Tyler Henderson)說,去年曾被警方在街上盤查15次,每天一出門就會遭遇種族歧視,而最近一次去蒙特利爾,就完全沒這種感受,晚上走在街上,沒警察盤查,也沒人帶著戒備的眼光看著自己。
原住民作家兼播音員迪爾齊爾德(Rosanna Deerchild)女士說,走在街上經常會被騷擾,經常有人從車窗伸出頭來,對自己按喇叭,或高聲叫問「多少錢睡一覺?」或叫自己滾回保護區。
幾年前,曾有原住民反應在租房時遭受嚴重歧視。加拿大按揭與房屋公司(CMHC)專門對原住民作了一次隨機調查,發現3分之1原住民在看房時卻被告知房屋已經被租出。30%以上受調者覺得自己是被迫遷入犯罪率高出全市2倍、工作機會稀缺的原住民貧民窟。
不應該有的歧視
溫尼伯格頂尖專欄作家基維斯(Bartley Kives)說,溫尼伯格居民彬彬有禮,不歧視同性戀、猶太人或黑人,但唯獨歧視原住民。實際上,許多原本不該戴有色眼鏡的機構,也是如此。
2008年45歲原住民辛克萊爾(Brian Sinclair)被送急救後34個小時無人理睬最後不幸身亡。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辛克萊爾曾因導尿管堵塞上健康科學中心醫院(Health Sciences Centre)尋求醫治,被醫院分流助手問話後,就再沒消息,沒人給他正式掛號,也沒護士前來查看。後來病情加重,出現嚴重哈嘔吐現象,也沒醫護人士前來詢問。其他病患見此狀,曾4次向醫護人員反應,仍沒有人前來查看。最後在一名病患一再要求下,一名保安被迫上前查看,才發現他已經死亡,身體已經僵硬,此時距他到醫院已經34個小時。
事後,許多醫護人員說,以為他是無家可歸或吸毒,只是來醫院過夜、根本不需要醫治的。去年2月法官普瑞斯頓(Tim Preston)裁決中決定,不追究上述這些說法和如何避免這些情況,只是一味要求醫院縮短輪候時間和解決醫院人滿為患問題。後來政府和媒體調查的確顯示,辛克萊爾死亡當天醫院急救室的確人滿為患,但對於許多市民、至少是原住民來說,此言辭只不過是為掩蓋問題罷了。
溫尼伯格作家、原住民報紙《Grassroots News》作家馬克斯(Don Marks)說,大家都知道當地醫療系統存在種族歧視。還有幾名原住民曾對《麥克林》(Maclean)雜誌反應,因自己是原住民,有好幾次都是被醫院急救中心隨便草草治療。
幾年前,溫尼伯格城北2名原住民姐妹報警5次稱自己被人刺殺,接報員認為這2姐妹是吸毒後神智不清,警方在首次報警時回應了一次,但隨後幾個小時再沒理會,此時2人已經被殺害。隨後調查結論將警方失誤歸結於「受訓不足」,沒人想到是種族歧視或偏見導致。
原住民文化得不到重視
其他加西城市,如溫哥華街頭巷尾是大肆展示和宣傳原住民文化和藝術,最近溫哥華市中心還專門開了家西北沿海地區原住民文化博物館。與之相比,作為北美大陸原住民主要發源地的溫尼伯格,新建高樓雖一幢接一幢豎起,卻見不到這種陣勢。
去年9月,耗資3.51億樓高12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CMHR)在溫尼伯格竣工,其中僅2間展館展示原住民被虐待問題,博物館內一份鎖在玻璃展示櫃內的友好公約,根本沒提到當初簽署這份保護區公約條款的原住民。當初,保護區內的原住民沒有種族隔離通行證,是無法離開保護區的。
原住民大會(AFN)新任全國會長伯爾加德(Perry Bellegarde)說,殖民主義不僅影響著原住民,還改變草原上的歐洲人對原住民的看法,他們永遠將原住民視為麻煩,而不是夥伴。
入學率最低 監禁率最高
無獨有偶,各方面大量數據顯示,曼省原住民社區狀況比其他任何省都日益惡化,如該省原住民入學率在全國各省和地區最差,保護區內僅28%原住民高中畢業,全國最低,該省原住民年輕男子,更有可能進監獄,而不是從學校畢業。該省原住民人口監禁率,甚至連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都汗顏。數據顯示,溫尼伯格Stony Mountain Penitentiary中型監獄中,65%犯人為原住民,原住民監禁率全國最高。此外,該省原住民壽命也比省內白人短8年。
基維斯說,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溫尼伯格的問題。人們一天認識不到人口日益迅速增長的原住民健康福祉實際上和整個城市的健康福祉息息相關,就是個大問題。曼省公約專員威爾森(Jamie Wilson)說,未來10年內,省內3名上幼兒園兒童中,就有1名是原住民,這一龐大人群未來進入職場後,就會決定著該省的未來走向。
10年前,威爾森從美國軍隊特別行動團退役後回到Opaskwayak Cree原住民保護區擔任教育主管。他說,保護區留不住人才,這一點也不怪他們,要怪就怪保護區教育撥款太少。數據顯示,保護區學校聯邦撥款只有非保護區學校撥款的40%,許多學校連圖書館都沒有,3所學校中就有1所學校甚至連自來水都沒有。
溫尼伯格在改變
芳丹尼的被害,一夜之間改變了溫尼伯格。芳丹尼守夜活動成為溫尼伯格史上最大守夜活動之一,成為種族關係轉折點,許多白人參加了守夜,人數有史以來最多。社會活動家德帕普(Noelle DePape)說,這說明市民首次將芳丹尼事件看作是自己的事,終於使人睜開過去一直努力閉上的雙眼。
原住民活動人士認為,芳丹尼的被害,標誌著種族關係上的一個轉折點,即溫尼伯格市民不再不將其被害視為原住民問題,甚至市民之間開始出現一種團結意識。雖說重大變革從來都不容易,但所有這些都昭示著,溫尼伯格未來會更有希望。
許多新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也成為積極的活動人士,將原住民問題視為已任。如由27歲TED Talk資深演講家查帕格尼(Michael Champagne)發起的鐘塔Meet Me一次性接管城北集會活動,已經發展成每週五一次的集會活動,當天無數家庭和年輕人在城北市中心的Selkirk大道的鐘塔前集會,呼籲反對暴力。
查帕格尼的精神,激勵了原住民成長的新一代。如有著7個孩子的原住民母親圭波齊(Althea Guiboche)女士每週日走上街頭,分發300份食物。The Bears也計劃今年年底前為原住民少女開辦一個項目,為遊走在危險邊緣的原住民青少年開辦一所烹飪學校。
在芳丹尼遇害後2個月,包曼於去年11月當選溫尼伯格市長,市議會還首次在公約1號—Metis原住民的土地上集合。要知道,溫哥華市議會這一傳統早就有了,議會每次都會專門首肯Salish原住民對溫哥華的貢獻並致以衷心感謝,但溫尼伯格市議會卻從未這麼做過。
1個月後的12月5日,溫尼伯格市警察局長克倫尼斯(Devon Clunis)破天荒地呼籲市民公開討論市種族分歧問題,鼓勵市民討論白人特權、歷史不平等、對原住民天生愛酗酒和從事賣淫活動的偏見等話題進行公開討論。
責任編輯:滕冬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