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悠久歷史中,只有很少人賦有這種在自由遭遇最大危機時保衛自由的責任。我決不退縮;我歡迎它…… 在這場努力中所獻出的精力、信念與虔誠,將照亮我們的國家以及所有為國家服務的人,而從這一火焰所釋放的光輝必能照明世界。」
— John F. Kennedy1961年就職演説
文/君宇
約翰•肯尼迪總統(John F. Kennedy)(又譯甘迺迪總統)是歷屆美國總統中唯一著述獲得普利策獎的總統。他在《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中寫下的「這本書談論的是最令人欽佩的人類美德——勇氣。海明威將勇氣定義為『重壓下的從容(grace under pressure)』。在未來的日子里,只有那些當仁不讓者才能做出不為流俗所動的決定…..」也許這也概括了他的一生。
如同肯尼迪的女兒卡洛琳(Caroline Kennedy)說過的:「我父親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願意冒著捨棄功名的風險,而為他們的國家去做正義之事的人們。」
快艇指揮官 勇救同袍
二戰期間,肯尼迪在南太平洋海域作一名魚雷快艇(PT boat)指揮官。1943年8月2日,當他指揮PT-109快艇巡邏時,被一艘日本驅逐艦撞擊,船身爆炸起火,船員被拋入滾燙的水中。兩名船員身亡,另一名傷到無法游泳。
用牙咬住傷者的救生衣的帶子,肯尼迪上校就這樣拖著受傷的水手,奮力游了三英里外的一個小島。接下來的六天內,在幾乎沒吃沒喝的條件下,他們白天躲避日本人的搜索,每個晚上肯尼迪都要游過鯊魚出沒的海域,去到其他小島求助,直到他們被兩位所儸門群島的當地人所救。
肯尼迪因其勇敢而獲得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所頒發的獎章,以嘉獎他「極其英雄行爲 」,以及因傷而獲得「紫心勳章」。10年後,肯尼迪因被驅逐艦撞擊的後遺癥而做了脊柱手術。
組建和平隊 傳播自由和平
本來是想做一名老師或作家,但因為哥哥在二戰中殉國,他遵從父命選擇了從政生涯。1946年,肯尼迪當選國會衆議員,連任三屆後,他又當選聯邦參議員。1960年11月8日,肯尼迪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共和黨對手尼克松,成爲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肯尼迪就職之後做的第一件重要之舉便是創建了以年輕美國人為主的和平隊,一支幾十年來在發展中國家服務的志愿者隊伍。當他看到蘇聯在向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通過所謂的「援助」來輸出其共產理念時,肯尼迪號召年輕的美國學子們,應將美國自由與和平的理念帶往世界,與人分享。
在第一批志愿者啟程前往非洲之前,肯尼迪在白宮接待了他們。肯尼迪說:「你願意為我們的國家,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顧名思義,為了和平與理解的事業,來做這個工作,我覺得這應該讓所有美國人感到驕傲,讓他們贊賞。」
前肯尼迪總統顧問哈里斯•沃福德(Harris Wofford)參議員說:「在世界各地,人們心想,這就是我們所一向信賴或希望的那個美國,年輕樂觀,大有可為。這就是我們讀過、想過,我們所希望的那個美國。他把它帶到這里來了。」
1961年以來,有超過20萬加入和平隊的美國人曾到遍布世界的139個東道國服務,無數人因此而感受到了真正的美國精神之閃亮之處。曾去往利比亞為和平隊志愿者的芭芭拉•卡馬拉(Barbara Kamara)說:
「當我回頭來看和平隊志愿者所做的偉大的事情時,許多人的人生受了他們的影響。當今的利比里亞副總統向他的和平隊老師致敬,因為他在副總統那個職位上的服務能力,曾得益於和平隊老師的培養。」
面對蘇共擴張 處變不驚
肯尼迪所處的時代,正是美蘇冷戰最顯著的時期。他要做出的許多艱難的決定,也蓋與此相關。二戰以後,雖從未兵戎相見,但憤怒和猜疑一直存在於美蘇兩國之間,所謂的「冷戰」,便是自由社會所堅持的自由傳統普世價值觀抵擋共產陣營的力量。
冷戰的對抗在1962年的10月達到了高潮。其時,一架美國偵察機在飛過古巴上空時,拍攝到了幾幅軍事設施的照片。照片顯示,蘇聯正在古巴修建核導彈發射基地。肯尼迪面臨非常艱難的抉擇:是該視而不見這些離家門口很近的導彈?還是冒著引發核戰的風險用武力清除它們?還是,採取其他的行動?
因爲他不想讓古巴和蘇聯知道他已知道這些導彈的存在,肯尼迪和他的幕僚們秘密會見,商量對策。經過了一次又一次漫長和艱難的會議後,他決定進行海軍封鎖,也就是派遣一隊海軍戰艦,將古巴島團團圍住,以防蘇聯運進更多的軍事設施。幾天後,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同意撤走導彈,將之運回蘇聯。作爲交換,美國同意將不會進入古巴。
古巴導彈危機幾乎觸發了一場核戰爭,當時世界上很多人都為肯尼迪在那十三天的危機中所展示的領袖風範所折服。之後,美蘇領導人間設立「熱綫」,簽定不在空中,水下及外太空進行核彈試驗的條約。作爲一天生的和平主義者,肯尼迪還呼籲美國人民和蘇聯保持友好,他說:「我們都生存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我們呼吸著共同的空氣,我們都珍惜我們子孫的未來。」
展現夢想和力量 登上月球
1962年9月, 肯尼迪宣布登上月球計畫。「我們決定登月。要在60年代實現登月。我們對此發起挑戰,不是因其輕而易舉,而是因其困難重重。」正如他承諾的那樣,美國在1969年將人類送上了月球。
日本首相安培在2015年3月指出,肯尼迪的精神遺產之一,是他向世人展現的夢想之力。許多年輕人成為了追夢少年。正是這夢想之力,使肯尼迪和美國帶領世界中的許多人、許多國家向前奔跑。
自由呼喚 響徹柏林
肯尼迪總統1963年6月來到柏林,有見證者說,當天,所有的邊角街道上都站滿了人,所有的陽臺都擠滿了人,每個人都想聽演說。看到歡呼的人群和柏林牆,肯尼迪感到原先準備好的演講稿不夠充分。
肯尼迪找人幫他寫下一些有關德國的事,然後他就在現場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說。」
「世界上有許多人確實不懂,或者說他們不明白甚麼是自由世界和共產主義世界的根本分歧。讓他們來柏林吧。「讓他們到柏林看看」(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德語)」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墻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不準他們離開我們。我願意我的同胞們——他們與你們遠隔千里住在大西洋彼岸——說,他們為能在遠方與你們共有過去十八年的經歷感到莫大的驕傲。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城鎮或都市被圍困十八年仍保有西柏林的這種生機、力量、希望和決心。全世界都看到,柏林墻最生動最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失敗。但我們對此並不感到稱心如意,因為柏林墻既是對歷史也是對人性的冒犯,它拆散家庭,造成妻離子散骨肉分離,把希冀統一的一個民族分成兩半。」
在那一刻,肯尼迪總統堅定的站在了蘇共的對面,沒有絲毫的妥協,並勇敢的呼喚熱愛自由的人們堅守理念。1987年6月12日,里根總統在西柏林發表的有關東西方關係政策的演說,在柏林牆前再次講出人民的心聲:「推倒這堵牆Tear down this wall」,傳遍了世界各地。
要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甚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這句在他就職演説中說過的傳世名言指引著美國人民走過百廢待興的歲月。
他用自己一生的實踐著勇氣和理念,讓此理念廣為飄揚,不僅激勵了一代美國人,也成爲半世紀以來美國乃至世界人民可以汲取的精神食糧,正如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人有生死,國有興衰,但理念長存。(A man may die,nations may rise and fall, but an idea lives on.)」◇
責任編輯: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