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橋塌塌」再現該怨重量還是品質?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6月25日訊】6月19日淩晨3時許,位於粵贛高速廣東河源城南出口的匝道橋突然垮塌,魚貫行駛在匝道引橋上的4輛大貨車瞬間栽落十幾米高橋底,造成1死4傷的悲劇。據瞭解,城南匝道引橋,是粵贛高速上一個按設計使用年限一百年標準建造的出口,目前通車時間不到10年。(6月20日《京華時報》)

近些年來,橋樑垮塌事件頻現,竟讓一個網路熱詞「橋塌塌」為人們所熟記。這些垮塌的橋樑中,絕大部分系新建不久,如2007年至2012年五年間,全國公開可查的15起垮塌事件中,僅有3座使用時間超過15年;2012年8月整體坍塌的哈爾濱市陽明灘大橋,通車不到1年;2014年不到5個月時間內,鄭州西三環立交橋竟塌了11次;這次垮塌的粵贛高速匝道橋,使用時間亦不足10年。

一個讓人費解的現象是,這些號稱「百年大計」的橋樑,似乎都是被幾輛超載的大貨車「壓垮」的。至於橋樑自身是否有品質問題,卻很少被提及:譬如,2012年至2012年間垮塌的15起事件,竟未有一起明確事故發生與橋樑本身品質有關。甚至本次垮塌的粵贛高速匝道橋,亦被其主管部門某技術負責人初步認定為「幾輛大貨車同時嚴重超載,超過了設計上限所引起」。

誠然,從表像上看,這座匝道橋確實是被幾輛大貨車壓垮的。不過,先要明白一個常識:粵贛高速歷來為繁忙的貨運通道,尤其是廣東路段的出口匝道引橋上,大貨車緊密排列是常態,且呈慢行狀態。此橋號稱歷次檢測均為一類橋,又是按設計使用年限一百年標準建造,何以成為「弱不禁風」的「橋塌塌」?如果確定大貨車在此橋不能緊密排列通行,為何敢把橋建在此大貨車必經通道而又不採取必要的安檢措施呢?

並非公眾偏要給這座匝道橋過不去,而是其中的「露餡」太多:譬如,匝道橋的兩個橋墩均建在沼澤地基上,是否牢靠?有否採取特殊加固措施?長達一百多米的橋段只設計兩個橋墩,是否合理?在撕裂的橋體橫斷面介面處,混凝土呈蜂窩狀如何解釋?是採用的新型材料蜂窩狀混凝土,還是屬於混凝土調製施工時的失誤所致?如是前者,這種保溫隔熱性能好、常用於建築物牆體及屋面材料的新型材料,能用作承載力要求極高的橋面材料麼?如為後者,如此粗糙的介面橫斷面是如何形成的?誰來為之承擔責任?又如,如果認為橋段長時間受到超載貨車的碾軋,也會造成橋樑坍塌,那麼,是否設立相關執法檢查點?為何不按要求責令超載大貨車卸載?另外,此橋在坍塌前有無異象?路政部門每2年一次的檢測又有否疏漏之處?如此多的詰問,又該誰來應答?

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一面是一些設計壽命為一百年的「現代化」的「橋脆脆」不斷被幾輛大貨車碾成「橋塌塌」,另一面則是燦若星光的「橋堅強」們,歷經歲月洗禮而歷久彌新:具有1400年歷史的趙州橋,即使距震中僅40公里的7.6級邢臺大地震也無法摧毀它;就連五六十年代在國力和技術能力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及錢塘江大橋,設計壽命僅為50年,卻至今仍在超期服役,與那些自詡「高技術含量」的「橋脆脆」們相比,高下立馬可分。

超載車壓垮「橋塌塌」,究竟是「重量」之過?還是「品質」之因?似乎至今尚無明確定論。正是在這種曠日持久的爭議聲中,「橋塌塌」們頻頻現身。據悉,有關部門已成立事故調查組對此事故情況和事故原因進行調查。至於這座匝道橋的垮塌,究竟該怨「重量」還是「品質」,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又見「橋塌塌」昆明新機場橋樑跨塌 7死34傷
水樂園出現驚人一幕 外國人竟然練出了「輕功水上漂」
南京在建橋樑垮塌7死3傷 事發時地動山搖
浙江跨江大橋斷塌2死9重傷 趕工超負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