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歐洲

「臺灣文化沙龍」英倫起跑

【大紀元2015年06月21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文沁倫敦報導)由臺灣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首度主辦之「臺灣文化沙龍」系列活動正式起跑。

前兩場活動係由「他們在島嶼寫作」首部系列的其中兩部影片打頭陣,16、17兩日分別在倫敦柏貝克學院舉行映演,兩部影片分別是記錄詩人周夢蝶的「化城再來人」(The Coming of Tulku),以及記錄詩人鄭愁予的「如霧起時」(Port of Mists),展映吸引了數十位專業領域、學者以及電影愛好者的觀賞。

「他們在島嶼寫作」總導演陳傳興以及總製片廖美立應邀至現場與觀影者互動,許多觀者表示對於用影像記錄展現臺灣文學之美印象深刻。

英國關心電影藝術以及華語電影的英國知名學者如柏貝克行動影像機構的教授蘿拉默薇(Laura Mulvey),以及倫敦國王學院電影系教授裴開瑞(Chris Berry)均表示,對於一般完全不瞭解兩岸關係與東方歷史的英國人而言,這樣的觀影體驗完全是有趣且能激發觀者的興趣,是兼具知性與美感的作品,且會吸引觀者的好奇,很想更進一步瞭解系列中其他的作品。

陳傳興導演表示,拍攝「化城再來人」時,他想強調的是詩與信仰的關係;而在拍攝「如霧起時」時,則更注重的是詩與歷史的關係。

陳傳興與現場觀眾分享他在拍攝中大量運用的隱喻的手法,例如他在拍攝「化城再來人」時不惜花費大筆的版權費購買了小林正樹以及柏格曼的記錄影像,只為了剪輯運用一分鐘的片段,呈現詩人周夢蝶對電影的喜好,以及用交錯的手法,凸顯別樣虛幻的風格。

他也在「如霧起時」一開始安排了火燒詩集的畫面,那是在白色恐怖時代的青年鄭愁予寫就首部詩集時,因擔心白色恐怖而親手把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燒掉了,藉以隱喻一段蒼白歷史的灰燼。

廖美立表示希望能夠藉由文學記錄片的拍攝,找回年輕讀者對文學的興趣與喜好。

臺灣的新詩運動,是延續1949年之前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新詩運動,1949後,大批知識份子來到了臺灣,把新詩發揚光大,而隨著1960年代幾個影響臺灣詩壇的重要詩刊的結束慢慢勢微,中間經歷了保釣、冷戰以及現代化的過程,時至今日,很多文壇重量級人物逐漸凋零,而這些記錄更相形重要,「雖然每部記錄片拍的是不同的詩人,不過那更是涉及一個動亂的大時代,拍攝這些影片還有一個歷史感,我並不只是拍攝個人傳記,而是這些傳記的本身,就是這大歷史的一部份!」陳傳興說道。

「臺灣文化沙龍」系列活動除了電影映演外,未來還有更多的活動,將以不同形式在英國舉辦,包括演講與裝置藝術展覽等。

責任編輯: 曹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