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華府

【無憂心苑】專欄 華裔心理諮詢師幫您解憂

【大紀元2015年06月17日訊】我於1989年來美,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專攻心理學。經多年系統訓練、實習和考核,我於 2003年獲得美國馬里蘭州註冊心理諮詢師資格(Licensed Clinical Professional Counselor, 簡稱為LCPC),至今已累積上萬小時的諮詢經驗。我的願望是通過「無憂心苑」專欄,探討一些海外華人面對的心理諮詢話題,為朋友們提供參考和借鑒,幫您解憂。

眾所周知,在異國他鄉生活常不像出國前所期望的一帆風順。期間,來自心理上的承負尤其重大。語言文化差異,社會觀念轉變,原生家庭糾結,學業職場競爭,二代子女教育,感情婚戀風波,父母年邁無顧,種種憂慮變幻,常常讓人應接不暇。

比如說,老劉有時心急氣躁,教育孩子方式過激被好事者舉報為家庭暴力,近日少言寡語,瞞著親朋賭博,逐漸上癮;小楊在高中即出國讀書,在貴族學校曾受欺凌冷待,和父母共同語言越來越少,玩電子遊戲入迷, 幻想「離家出走」或「隱形失蹤」,甚至動自殺念頭;A女士經商有成,家庭和睦,卻常在凌晨4點左右醒來,輾轉反側,往事像電影一樣在腦子裡放映,整天疲倦無力,長吁短歎,動輒淚如雨下,好像丟了魂;B先生事業早成,一度小有名氣,近年覺得自己在吃老本,坐臥不安,擔心身體有病,常去醫院,上下左右檢查,卻找不到病因。

(我應及時聲明,老劉、小楊、A女士、B先生純屬虛構,謹藉以具體描述我希望表達的內容。)保密是心理諮詢師最基本的職業原則, 無論任何時候我引用假想案例細節,都系虛擬。如果您覺得內容所述經歷似曾相識,這或許是因為集體潛意識或下意識在運作, 也或許因為對於這些醒目的「路標」,我們的家人親朋亦有此心路歷程。

著名的心理諮詢師 羅傑斯(Carl R. Rogers)有言:「What is most personal is most universal」意即最個人化的也是最普遍化的。一個人掩藏最深的隱私往往是不少人都經歷過的。當一個人終於能夠把它說出來 – 特別是後悔做了甚麼或甚麼沒做,常常感到身心靈魂如釋重負。這也就是為甚麼心理諮詢能治病的道理之一。

開篇:何謂心理諮詢

首先,心理諮詢不是苦口婆心的安慰勸解,也不是引經據典的鼓舞說教。心理諮詢是一個助人自助的過程。心理諮詢師全神貫注地聆聽您的經歷,其中的挫折、磨難、疑惑或夢想, 通過總結、提問、分析等方式,讓您更準確地把握自己、家庭和社會環境這人生「三部曲」。

個人的專業心理諮詢分為兩個階段:

1.從亞健康到基本正常:目標是克服情緒障礙,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2.從基本正常到超常健康: 目標是探索超常發揮,挖掘潛能,寧靜致遠。

心理諮詢可以幫助老劉、小楊、A女士、B先生排遣焦慮、失敗、憤怒、恐懼、悲觀等情緒困擾,即從亞健康——〉正常。

通過長期持續的心理諮詢,以上諸位可以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挖掘潛能,探討超常發揮以及自我實現, 即從基本正常——〉超常健康。

以上案例片斷雖純屬虛擬,其本質上卻凝聚了我多年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經驗。另需闡明的是,嚴重的精神病患者不屬於我做心理諮詢的範圍, 建議這些患者朋友去尋求精神科醫師的療治。好比一個人感冒初期或中期可去門診,但若長期拖延,反覆感染,小病變大,以致病入膏肓, 就不能為一般門診有效治療了, 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來我諮詢所的有一部份人的目標是為「錦上添花」。 這些人認為,看心理諮詢師和去健身房一樣重要, 心理素質的培養像身體素質的建立同樣需要持之以恆。 實際上他們大多已是公司副經理或大學系主任兼教授級別,經濟實力足夠,同時又不為金錢所役。在外人眼裡,他們妙語連珠,談笑風生,看起來瀟灑自如,無憂無慮。 如果你問:「沒事為何去看諮詢師?有錢沒處花了嗎?」他們可能回答:「正因為去心理諮詢,才沒有累積甚麼大事。何況總有更好發揮自己潛能的餘地呢。」他們在付費時會對我說:「這是最好不過的投資。」「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他們還常推薦其他人來做諮詢。

多數來找我諮詢的人們面臨著各種不良情緒困擾以及生活和職場上的挑戰。有些人起初是「被迫」來找諮詢師。比如,心血管醫生檢查不出心臟器官毛病,或者家人下了最後通牒 (來美探親父母失眠或同兒女鬧矛盾)。他們常抱有試試看的態度甚至稍有敵意,覺得心理諮詢是空口無憑的奢侈,「花錢治病至少需要買點藥吃,打打針或住院急救一番才算值得。」 這些人坐在諮詢室不會有效利用時間,卻想求得立桿見影的效果。他們有時又生怕外人知道他們看諮詢師而感覺丟人。

經過一個適應階段,有相當一部份人逐漸體會到心理諮詢的作用,慢慢開始認識自我以及接納自我。也有一部份人始終會覺得「心理諮詢」沒用,不再繼續下去。

再以上述老劉為例,按理講,老劉(老「留」學生)上有老下有小, 整天象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地賣命苦幹,應該最能從心理諮詢中受益。可實際上,老劉們覺得談話能治病是天方夜譚,至少也是「吃飽了撐的慌,」「沒事找事。」「中國人不會去看甚麼心理病, 那是西方社會的時髦。」老劉們也許會吃驚地發現中國大中城市心理諮詢行業已隨著物質水平飛快發展,甚至「與世界接軌」。

令人深為遺憾的是,這些人中有的在幾年後患心身疾病,在有孩子的家庭,上一代心理累積的重負有時會像「傳家寶」一樣, 「按序就班」地轉移到下一代。

凡此種種,今後在「無憂心苑」專欄,我將與朋友們逐一分享我在做心理諮詢實例中的體會和經驗,為遇到類似難題的朋友們提供參考和借鑒,以期為您解憂。

我將在下幾週從焦慮這一話題開始,幫助朋友們探討和解決情緒上的困擾。如果讀者朋友感興趣,歡迎給予反饋: 李艷華(Yanhua Li), LCPC;電子郵箱:yanhua4640619@gmail.com

責任編輯: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