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辛苦賺的錢大部分都交給了房東和政府(地稅),」陳作舟感嘆說,地稅連連漲,而且漲幅還不小,無形中抬高了租價。對小商家來說,最無法應對的變化就是租金的飆漲。
變化已經在發生
在商家們叫苦不迭的同時,紐約華埠的面貌正在悄然變「洋氣」。越來越多的外族裔人口逐漸入住,華埠居民中出現越來越多的高收入專業人士。像Milestone Equities之類的地產集團從2013年先後買下了包厘街的11棟大樓,還有消息稱一些來自中國的資本也准備進軍。
金玉珠寶表行的老板岑灼槐說,早期華埠作為華人的家,承擔著眾多功能,是華人面對新環境「同舟共濟」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華埠角色的變化,經營業務也將經歷一系列變化。華埠傳統的商業策略需要改變以應對人口結構、核心顧客群的變化。
據他觀察,華埠的經營業務已經發生了不少轉變。除了傳統的餐飲等行業外,小商家、零售業日漸衰退,服務業崛起。「醫生就有500個,藥房也有40~50間」。
中型資產生意亦在推進。岑灼槐說,華埠現有30~40間銀行,華資銀行就有將近20間,華裔的儲蓄率很高。而在曼哈頓的唐人街,情況更是如此。「唐人街有65億的銀行存款,比法拉盛和布碌崙的加起來都多」,岑灼槐說。
唐人街轉型契機
在陳作舟看來,唐人街的商業型態面臨轉型是遲早之事,唐人街能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維持唐人的核心價值,關系到唐人街的未來存亡問題。
站在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所在的聖占士坊街與包厘街相交的街角,看著開闊的且林士果廣場,7條街道在這裡相匯,陳作舟感慨萬分:「歷史正在重復。這裡當年是小意大利社區,愛爾蘭人在對面,非洲裔的教堂在側面,當年全世界最大的猶太人社區也在這裡。比以色列還多的猶太人就在後面這塊地方,那邊是德國人社區,他們的勢力范圍從東百老匯一直到東河400個街區都是。」
「德國人這麼努力,猶太人這麼聰明,小意大利和我們中國人這麼接近,如今這些社區都消失了。紐約很多族裔起家都在這裡,但是守不住,如同一個個浪潮,只剩下華人社區。」
陳作舟說,1973年意大利人也成立了一個「小意大利復興」機構,也未能力挽狂瀾。他的意大利朋友警示他說,現在唐人街的「病狀」和當年的小意大利一模一樣,「這是一個很奇妙的難題,這個地方要守得住不容易。」
唐人街轉型 文化是核心
「就像一個越來越強大的浪潮,你除去加入它、迎合它以外,似乎找不到別的出路。」陳作舟說,互聯網購物和共享經濟正在改變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成為日漸重要的消費方式;傳統商業要能立足市場,關鍵是要產生價值。如何在文化交匯中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才是守住唐人街的關鍵所在。
陳作舟舉例說,「很多在唐人街開餐館的同胞,在國內根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烹飪培訓,文化程度偏低,半路出家,放下農具拿廚具的後果,就是將中餐做成了快餐和低檔餐飲的代名詞。」
每一種產品和服務,最後都將因成本降低而降價,最後演變成價格戰。唐人街真正需要的是人的腦和人的心,打破供過于求的格局,讓客戶留下獨一無二的體驗。「引進人才做正宗中餐,讓客人有感到在享受的感覺,才是華埠生意好起來的關鍵問題」。
「根本要救唐人街,華人還要對社會有貢獻、有選票、有納稅,獲得主流社會的重視才行。」陳作舟說,巴士公司被卡牌、柏路被封、華埠停車難等問題的根本,是唐人街在主流社會眼里「Not relevant」(不重要),現在華埠只剩下堅尼路上賣假包、假名牌手表的吸引了一些游人,但是華埠繁榮能靠這些嗎?
責任編輯: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