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少子化效應從下往上延燒,教職缺額越來越少,現有博士生所學與產業需求出現落差,供過於求造成大批流浪博士。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黃雯玲談到,未來將從源頭控管,博士總量逐年遞減,朝向「量少質精」,課程從招生標準、畢業門檻,以及就業追蹤來嚴格把關。從105學年(2016)起,將縮減博士生招生名額15%,估計每年將減少約1千個博士生名額。
公私立大學校院教務主管會議11日在台北大學舉行,將針對「青年學者養成計畫」進行討論。黃雯玲指出,104學年博士核定招生名額為6,200人,105學年將縮減15%,大約930人,估計105學年招生名額將下降至4,400人至5,300人。
少子女化不僅造成各級學校縮減班級數,多數大學經營陷入困境,連帶造成教師職位不保。過去博士出路多為教職,供過於求的狀態讓博士生花費大量時間、精神攻讀學位後,卻無法覓得教職。
維持博士質量 朝「三軌併行」
過去國內培育博士只注重「量」的擴充,對於培育過程淘汰機制,加上產學業結構無法有效結合,為讓博士畢業生與產業銜接,黃雯玲談到,將博士生培育方式分為產學菁英、學術菁英、實務型博士「三軌並行制」。
另外,青年學者缺乏支持系統,國內新進大學教師除了限期升等研究壓力下,教學與研究壓力較重,甚至必須同時兼顧家庭,政府也無相關補助,對於延攬與留用優秀青年學者無法提供誘因,政府將建立青年學者學術生涯發展支持系統。
產學菁英 每年補助20萬
產學菁英部分,採「1+4」(1年碩士、4年博士),將以博士學位學程為主體,招收博士生進入計畫,以逕讀方式進入博士班,在博士前2年在校修課,後2年赴企業工作並完成論文,每年可獲得20萬獎助學金,5年共可獲100萬補助。
目前有104人進入計畫,之後將增加為200人,106年納入後頂尖大學計畫持續擴大辦理,預計每年約500人。
學術菁英部分,將採用「2+2+1」方式,前2年由大學整合相關資源提供博士生每個月3.6萬元生活費,第三、四年由教育部補助每年150萬到國外修課或研究,第五年則有科技部補助論文寫作,共可獲得約近430萬元補助,最高將提供500名額。
同時與國際接軌,藉由至海外研修引進專業知識,並比照國外同級大學培育作法,雙方共同發展課程,訂定畢業條件;黃雯玲舉例,若是台灣大學博士班提供獎學金,至哈佛大學研修,畢業證書將以「聯合學位」方式雙掛名。
另外,實務型博士部分,主要提供在職博士生進行專業進修,並鼓勵大學發展以實務導向設計課程模組與畢業條件,畢業論文以技術報告或協助產業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學合作成果為主,藉此推動技職教育重視實務致用的人才培育目標。
學術菁英培育方案限定5年時間,提供高額獎學金,讓學生無後顧之憂完成學業,若超過5年修業年限,將不再提供補助;黃雯玲說,若因個人因素中途放棄,可能會要求賠償已補助的公費,除了因懷孕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不得已中斷休學以外,其餘將用嚴格標準來規範。◇
責任編輯: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