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5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今年適逢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華美協同合作空戰史實回顧展」在空軍官兵活動中心展出二戰和冷戰期間華美合作空戰相關歷史檔案和照片,內容包括「飛虎隊」、「杜立德突擊行動」、「黑蝙蝠中隊」及「黑貓中隊」等主題。
美國大鵬基金會會長傅中表示,「華美協同合作空戰史實回顧展」於美國各城市巡迴展出,目的宣揚杜立德、飛虎隊,以及二戰期間華美同盟與美軍來華助戰事蹟,期增進美國人民與中華民國之間友誼。同時,也將兩岸對峙期間,中華民國空軍黑蝙蝠及黑貓中隊成員出生入死、犧牲奉獻,冒險進行敵方高低空情蒐任務,如實呈現。
「飛虎隊」、「駝峰航運」及中美混合聯隊
在二次大戰中,陳納德的飛虎隊、美軍之「駝峰航運」、中美混合聯隊,美國青年陣亡在中國戰場的人數達1,400多名。1937年5月美國人陳納德來到中國,被蔣夫人聘為中國空軍顧問,兩個月後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並且在上海市區大肆轟炸,陳納德深感憤慨,遂決定留在中國協助中華民國抗日,1941年代表中國到美國得到羅斯福總統的支持,籌購到100架P-40戰機,和招募到約300名空、地勤人員,組成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來華協助對抗日本侵略。
「駝峰航運」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因日軍切斷顛緬公路的陸上交通線,迫使中美兩國於印度及中國雲南之間開闢一條轉運戰略物資的空中補給線。1942年7月,一條穿越印度、緬甸及中華民國的空中航線因而形成,因受喜馬拉亞山峰高度及螺旋槳飛機性能限制,運輸機只能緊貼山峰飛,飛行軌跡高低起伏狀似駝峰,因此得名。
飛越駝峰對盟軍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飛行在崇山險峻之間,因惡劣地形與氣候條件及飛機設備老舊,因而又被稱為「死亡航線」或「鋁谷」。
1943年10月,美國提供P-40、P-51及B-25型等機種,並由中華民國與美國飛行員共同編成中美混合聯隊於印度喀拉蚩接受初級訓練,中級及高級訓練則派赴美國受訓,為中華民國培養了大批飛行人員。中美混合聯隊於對日抗戰,以不到半年的時間,將戰事轉守為攻、扭轉劣勢,重創了日軍供應物資及運輸補給線,使日軍地面部隊陷入泥沼,受困於廣大的中國土地上。另以中國為基地,開始攻擊日本本土及日軍駐臺灣基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止。
「杜立德突擊行動」
1942年4月18日美國杜立德中校率領80名勇士,將16架B-25轟炸機配駐在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當時的重慶政府在高度機密下65天內,派獨立工兵團蓋了5條臨時跑道,但是,因杜立德被迫提早起飛,轟炸東京後迫降於浙江沿海岸,被中國百姓及軍統游擊隊救起64人。
30天後,日軍進入浙江沿海大屠殺,國軍第64師進入抵抗,擊斃日軍師團長酒井,日軍腦羞成怒,改用毒氣殺害了中國軍民約25萬人。杜立德轟炸東京之役「打破日本本土決不會被攻擊神話」。3個月後,日本自中國及南洋抽調了20萬名部隊回防本土。
「黑蝙蝠中隊」(低空偵察隊)
1953年韓戰結束,美國為蒐集中共電子情資,與國民政府合作成立「西方公司」,由美方提供飛機及裝備器材,中華民國空軍秘密成立第三十四中隊,遴選優秀飛行及地勤機組員執行任務,因第三十四中隊的任務多半趁夜色掩護深入大陸地區,故稱「黑蝙蝠中隊」。
「黑蝙蝠中隊」屢次深入大陸內陸蒐集中共電子情報,並空投心戰傳單及救濟物資,由於偵察機無武裝,每次進入大陸,有如「魚餌」引誘米格機及高射砲攻擊,是全軍任務危險度最高的單位,也是世界空戰史上的先例。迄1974年底單位裁撤,「黑蝙蝠中隊」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5架飛機遭擊落或失事墜毀,殉職人員達147員,占全隊三分之二,所獲情資對華美後續作戰及戰力部署影響深遠。
「黑貓中隊」(高空偵照隊)
1960年代,美國為蒐集中共重要戰略情資,遂提出高空偵察方案,由美方提供飛機(U-2高空偵察機)及訓練,中華民國提供飛行員及基地,期深入中國內陸偵察各項重要軍事設施及部署。本案由美國艾森豪總統授權中央情報局與蔣經國共同執行計畫,定名為「快刀計畫」。
1960年11月,美方人員及U-2隨即陸續進駐,至1961年2月,第三十五「黑貓中隊」成立於桃園基地,對外以「空軍氣象偵察研究組」名義運作。1962年初開始執行任務至1974年單位解編,期間共執行220次高空偵察任務,殉職10人,損失U-2機14架,期間偵獲中共2次原子彈試爆及飛彈發射台等資料,居功厥偉。
「華美協同合作空戰史實回顧展」由美國大鵬基金會主辦,空軍官兵活動中心展期至5月7日,8日到6月5日將到長庚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和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展出,之後相關資料將捐贈給空軍司令部,放在今年8月將正式開館的航空教育展示館做永久展出。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