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國際學生與日俱增 擇校問題備受關注
【大紀元2015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秀佩採訪報導)邇來前往澳大利亞就讀國立中、小學的國際學生與日俱增,高額的收費為國家帶來不少收益。較早前移民局放寬了國際學生獲取簽證的條件,使去年新註冊的國立中、小學國際學生劇增了17%。2015年的首3個月内,昆士蘭迎來了1335名新註冊的國立中、小學國際學生;而省內報讀私營、教會學校的新生則為1496名。据統計,2013至2014年間,這些國際學生共為澳洲賺取了5億9千萬元。
相比起紐省、維省、南澳和西澳,報讀國立學校的國際新生則比報讀私立學校的多。對新移民而言,爲了讓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選擇學校的類別無疑是一個重大決定。至於何則為最佳,業内人士看法迥異、各抒己見。
為優良教育不惜遠渡重洋繳付高額學費
不少父母認爲私營或教會學校擁有較好的硬体設備和學習環境,因而不惜支付昂貴學費把孩子送進著名私立學府。位於布里斯本華人聚集地,新利班(Sunnybank)的魯爾德聖母天主教會小學 (Our Lady of Lourdes Catholic Primary School Sunnybank) 便有50%的學生為移民的孩子。雖然這些學生的父母都已經是本地居民,惟依然需繳付每年介於1300至2500元間的學費。校長貝德克(Mark Badke)表示該校的國際學生以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生居多。雖然學校裏有一些學生並非天主教徒,但是所有學生都必須上相關的宗教課。貝德克也說明有一些父母是為了成爲天主教徒而把孩子送進教會學校的。他說移民學生一般在學校裏成績優異,也得到很多參與運動項目的機會。學校中的許多課外活動也有助於移民學生逐漸地建立起對他們身份的認知。
AMVL移民公司總裁登肯(Helen Duncan)透露,許多新移民尤其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新移民前來澳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下一代的教育。許多父母想讓孩子們卸下自己國家教育制度裡過重的負荷和保守的懲罰制度。他們也希望孩子能夠掌握更高英文水平、從而提升進入澳洲大學深造的競爭力。
對此昆士蘭科技大學(QUT)國際學生研究員英閣麗絲博士(Dr. Rebecca English)表示也有些學生原本是問題學生。他們的父母希望藉由轉換學習環境來改善孩子的學習情況。在這些學生當中,確實有部分體會了父母的苦心,從而有了顯著的改善。
國立學校不一定遜色
根據英閣麗絲博士的研究報告,有些國立學校的學習環境並不比私營或教會學校遜色。一些國立學校設立專屬人員致力於幫助國際與新移民學生融入本地文化,讓他們擁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英閣麗絲博士說:「有些國立學校設立特別小組,每個月定期與國際學生見面,幫助這些青少年在融入本地文化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獨特的身份特性。與一些私立學校相比,如果我是移民父母的話,我會把我的孩子送進這些國立學校。」
欺壓事件引關注
學生在校内遭到欺淩的現象屢見不鮮,防止學校欺淩組織Project Rockit透露,每兩名學生中就有一名有被欺負的經歷。英閣麗絲博士就此提出看法:「我發覺生活在新利班這種多元文化、多元族裔社區裡的學生也有被欺負或被種族歧視的經驗,這讓我感到驚訝。」 然而魯爾德聖母天教會小學校長在這一方面的觀察則與其相悖。校長貝德克說:「魯爾德聖母天教會小學是受多元文化教區所管轄的,所以不同族裔的移民學生在這裏不會受到歧視。」
英閣麗絲博士籲請不同族裔的父母無需爲此過分擔心。她說:「由於很大部分的澳洲學生都有被欺負經歷。就像我是一位白人從小就讀私立教會名校,我也有被欺負的經歷,許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我們白人可能不是因爲種族歧視而被欺負,但我們也會因爲各種其他原因被欺負。」就此事而言,她認爲外國和新移民父母把孩子送到多元文化、多元族裔的學校或以白人居多的學校就讀並沒有明顯區別。
如果考慮到爲了孩子日後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英閣麗絲博士覺得就讀以白人居多的名校可能讓孩子略佔上風。「這些學生以後在社會上能夠利用他們在中、小學時建立的人脈,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
許多數據顯示中、小學國際學生整体上的學術成績比本地學生優異。據澳洲移民局的移民生活調查報告指出,移民澳洲的學生完成大學學業的百分比也較本地學生高。另一方面,國際學生與新移民學生在體育方面則不比本地學生出色。英閣麗絲博士說這可能是因爲體育在他們原來的國家並不受重視,而體育在澳洲學校社交圈子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責任編輯:陳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