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教輔經驗

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十五)

父母過度溺愛造成的兒童行為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父母過度溺愛造成的第二類:

〈我好,你不好〉的兒童:與老師或父母爭權的兒童

案例一

國小 六年級

主述問題:

1、 情緒容易激動,缺乏控制的能力。

2、 被別人欺負時,一定要罵回去或打回去才能發洩心中的怒氣。如果打輸了,會再度扳回;若無法扳回,會怒氣沖沖。

3、 對家人或師長會使用僵持的策略來贏取勝利。

4、 個案自述:他不怕打、罵,只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大人都會讓步,從不失手。

診斷分析:

1、 第 一至四項的行為都是「我好,你不好」的典型行為。

2、 父母坦承過分溺愛孩子。

3、 開學兩週內都不寫功課,經和老師交換條件後才改善(我贏你了)。

4、 和同學吵架拿椅子扎同學,經老師開導又打同學(我好,你不好)。

5、 老師要抄聯絡簿他不抄,叫他到後面面壁思過,不從,強轉動身子,便以頭撞老師、咬老師手臂。(屬我好,你不好的兒童)

處理對策:

1、 和該生定訂行為契約,讓該生知道哪些行為被允許,哪些行為不被允許。老師、父母和兒童都要嚴格遵行契約的責任。

2、老師和父母一定要表現「令出必行」的意志。

* * *

案例二:個性倔強的孩子

老師主述:

1、班上有個個案,個性非常倔強。在家庭訪問時,母親提及:他的孩子想要吃甚麼,就得買甚麼。有一次他準備好午餐,孩子回來一看,桌上的菜沒有他喜歡的,馬上說:「我要吃漢堡。」我告訴他:「午餐已經準備好了,媽媽也很辛苦,中午就先吃桌上東西,晚上再買漢堡。」孩子回答:「不行!我要吃漢堡就得吃漢堡,沒有漢堡我就不吃!」說著,就上樓去,怎麼叫都不下來。

2、有一次我看到一年級的導師叫他清洗洗手台,這是他抽到的清潔工作,但是不論老師如何逼他,他就是不幹。

問怎麼處理這樣的小孩?

診斷分析

我問這位老師:「他敢不聽你的話嗎?」老師回答:「他才不敢呢!」

可以看得出來,這位學生吃軟不吃硬。

這種孩子通常是先由早期家庭生活養成,一般都是父母對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讓了步。孩子透過親子互動的經驗,學到「只要我堅持,媽媽一定會滿足我的要求;媽媽如果不答應,我就做更大的抗爭,最終媽媽還是會屈服。」

上學後又將這個生活習慣帶到學校,如果學校老師也像媽媽一樣,在抗爭後屈服,日後他就會依照這個方式過生活。

處理策略

處理這種孩子的行為,兩個方法很好用。一個是自然結果:孩子拒絕吃媽媽準備的午餐。自然結果就是肚子餓。媽媽可以將東西收拾好,用鍊子將冰箱鎖好,不讓孩子吃任何東西,讓他體會不吃東西所產生自然結果的痛苦。

另一個方法叫做合理結果:中午吃媽媽準備的東西,晚上就去買漢堡。如果不吃,合理結果是晚上漢堡也沒有了。

有位媽媽要孩子洗澡後將換下的衣服放在洗衣籃,媽媽告訴孩子說:「記住:媽媽只洗放在洗衣籃的衣服,不在洗衣籃的衣服,你得自己洗。」這也是合理結果。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