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4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2014年3月18日晚上,因為抗議臺灣立法院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荒謬性,一群以年輕世代為主體的群眾衝進立院議場,表達其強烈不滿和政治訴求,開啟了為期24天的太陽花運動。《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新書日前出版,以新媒體為視角,分析太陽花運動中的新媒體現象,並採訪新媒體社群的實踐者,試圖梳理新媒體在社會運動中的資訊傳遞、民主溝通與動員能力。
臺灣太陽花運動結束至今,相關影像紀錄、史料整理、分析評論等書籍陸續出版。由臺大新聞所企畫的新書《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於4月30日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辦新書發表會,記者會邀請太陽花學運的核心參與者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黃國昌、資深媒體人馮光遠,以及沃草發言人、PTT版主林祖儀參加,分享他們的觀察與心得。
黃國昌表示,新媒體的崛起,意味著不再只有資本家才能組織、掌控媒體,每一位公民都得以透過現場事件的記錄,發揮影響力。他也特別提及當初只有5個人的太陽花國際部,最後竟然擴編成125人、14國語言編譯的組織,這件事情讓人見識到社會運動中自主性能量的展現。
馮光遠特別提到,媒體的形式決定了事件被呈現的方式。當媒體變成全民皆可參與時,事件本身被傳統媒體操控的機率便相形減少,甚至當過於偏激或報導不實的情況出現時,也將被民眾所檢視討論。
林祖儀說,在網路科技、社群媒體的發達下,現在已經成為全民SNG的時代,雖然每個人都是小小的公民,但卻可以達到過往主流媒體才可能達到的影響力。網路資訊的透明化、公眾議題的集體討論,降低了政治參與的門檻,讓許多埋藏在心底的念頭有機會進行發聲行動。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太陽花運動所掀起的新媒體運動,事實上也是一個學習的運動。透過立法院現場舉辦的論壇、網路上的集體討論,民眾共同學習、認識《服貿》這個新議題。新媒體所帶來的知識分享,讓傳統知識分工界線被打破,學生和民眾得以透過科技學習全新的知識領域,進而參與、實踐、影響,這股力量將繼續在臺灣社會發威。
新媒體社運時代正式來臨
臺大新聞所秉持新媒體實踐作為太陽花學運的重要特色,需要被好好紀錄的初衷,帶領學生進行太陽花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新書同時邀請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以及資深媒體人徐元春撰文,為這場公民參與及新媒體實踐,提供具有理論意義、社會脈絡與歷史縱深的分析,讓這塊重要的歷史缺口,得以留下記錄。
透過訪問,這些異軍突起的新媒體形象逐漸立體:致力降低公民參政門檻,讓監督政治變得有趣的「沃草」;承載新聞傳統倫理,化理念為行動的「新聞e論壇」;深入運動現場,紀錄主流媒體不願報導的「攝護線」、「公庫」;善用網路資源,打造資訊透明化的「g0v零時政府」;寫下網路世界臺灣奇蹟,讓鄉民不再只是鍵盤正義的「PTT」;組織外語人才即時翻譯重要資訊,成為外媒採訪太陽花運動主要窗口的「太陽花國際部」;以及跨國串聯零時差聲援太陽花學運的旅外臺人。
太陽花學運因為沒有商業因素與政治力量介入,新媒體得以用更忠實、純粹的方式處理事件本身。書中以「新聞e論壇」為例, 雖然在立法院現場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消息,但仍堅守e 論壇的共同編採模式,亦即記者採集完整的新聞,再由編輯處理刪改,呈現查證確實的新聞內容。此外,透過新媒體網路的連結、分享、支持、行動,24天80多位「新聞e論壇」記者產出1,234則新聞;3小時內有3,600多位捐款者、募得新台幣693萬元(211,284美金),於紐約時報刊登頭版廣告。
太陽花學運影響臺灣政治版圖 新媒體成為公民運動與政治人物的必修課程
太陽花學運後,臺灣社會經歷了六都選舉,這場選舉讓地方執政版圖重新洗牌,也讓總統選舉的選戰提前開打,執政團隊將敗選主因歸咎於網路鄉民的輿論影響,以及政策不夠清楚所致。新媒體儼然已經成臺灣政治人物與公民運動的必修課程,其影響性不容小覷。在追求新聞獨家與快速的年代,新媒體的運作方式,對於新聞查證、持平報導、資訊透明的態度,讓媒體重新回歸到原始純粹的本質,也還原了媒體的初衷。
責任編輯: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