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4月08日訊】 在印象裡,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才興校服。中小學生,穿著各自學校訂製的校服,招搖過市。遠遠望去,像菜蟲者有之,像甲蟲者亦有之。說美感,當然大多都談不上。難怪一些好事之徒,總是拿校服開涮,說三道四。
記得十幾年前,好像媒體上也說校服這事的,不過那時說的,是校服背後的腐敗。很醜很爛很不透氣的校服,每套價格不菲,但學生家長卻非買不可,買了孩子穿著不舒服,也非穿不可,多穿,穿爛了,才好換新的。這樣的校服,不僅僅是因為校長和總務主任沒有審美感,而是裡面有貓膩,偏是這樣的校服,他們才能弄到錢,越爛,換得越勤,他們拿的越多。
可惜,這樣的腐敗分子,抓了不少,但校服卻依舊不怎麼樣。走到今天,依然留人話柄,惹人笑罵。在中國,有集團購買,就有腐敗,都成頑疾了,這事如果不從根子上治,治不了。其實,校服就是制服。制服這東西,如果按功能講,美觀不是第一要考慮的。人類有制服,自軍隊和囚徒始。依照福柯的觀點,制服的出台,目的應該是為了規訓的需要,所謂校服、護士服,乃至軍服,其實跟囚服,在某些功能上,是一致的。穿上這玩意,首先是為了便於管理,其次,是培養認同感,對職業、身份,團體,日久生情,產生認同。當然,一旦認同感生成,規訓的目的已經實現大半了。
正是因為認同的需要,所以制服才會考慮美感。像囚服,就沒這個需求,有哪個神經不正常的,樂意再進來重做馮婦呢?所以,也就始終談不上美感,要多難看,有多難看。一旦越獄了,還要囚徒費心換衣服,否則很容易被認出來,抓進去多穿幾年這玩意。
認同需要美的陪伴,但本身則具有政治意義的力量。正因為如此,人們在設計制服的時候,才會煞費苦心,在歷史和現實,流行和時尚,道德與審美之間折騰。世界上最成功的校服,應該是日本近代的男學生服。孫中山拿來加以稍加改造,就成了國民黨標準的革命服,連四個口袋都被賦予禮義廉恥的意義。國民黨成立藍衣社,社員人人都穿藍色中山裝。但不知為何,這個服裝,後來又被老外叫成毛式服,大家都認。直到今天,中山裝還有人穿。但制服的意義,已經淡化了。
在革命時期,制服的政治意義是第一位的,審美什麼的,甚至可以靠邊站。現在好些唱紅歌的穿的紅軍服,其實都不對。那時候,各支隊伍,抓到什麼顏色,就染什麼顏色,樣式也是這樣,能做成啥樣,就啥樣。但是,在和平時期,如果你還想要制服帶來認同,就得跟時尚搭點關係。時尚流行短裙,你就不能太長。當然太短了也不行,就像前一陣泰國那樣,迷你裙進校園,大家都會叫,有的叫好,有的叫孬。至於顏色、剪裁、樣式,都得讓民眾認可,否則,人家就不樂意穿,強迫穿了,也徒生反感。
只是,我一直覺得,在我們中國,什麼事都比較滯後。對校服論美醜,其實是人家別的國家的事情。學校借校服弄錢,在別的國家,是大逆不道的事,在我們這裡,家長一般都反不了,也不敢反。更噁心的是,多數學校,都對校服有著嚴格的規定,從裙襬的長短到褲腿的長短,領口的深度,腰圍的尺寸,都有明確的限制。在這裡,身材,線條什麼的,都成了需要被遮掩的對象。製作校服的人,恨不得做成一個口袋,把人裝進去就得了。學校方面,考慮道德比別的什麼都多,學校最操心的,是學生別出事,至於對學校認同嘛?誰知道呢?
在我們好些校長老師眼裡,眼前的學生,其實就是囚徒,最好是能像監獄一樣管起來。據說,管得越嚴,成績就越好。一次,我到一個著名的中學參觀,在學校門口,一個學生指著學校的牌子跟我說,這個牌子,應該改為第一監獄。
囚服,還用在乎美醜嗎?(原標題:校服亂彈)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