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鴿
美輪美奐的法國陶瓷上印有古裝中國母子和樂的圖案,在希臘神之外也增加了普通家庭的和樂圖。十七世紀始,中國瓷器進入歐洲,倍受青睞,並得以學習效仿,加之隨著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的興起,中華文化內涵和元素為歐洲藝術品增添了魅力和特色。中國陶瓷傳入法國帶給巴黎歐洲陶藝劃時代發展。
17世紀,中國瓷器進入歐洲,最初為上層人士裝飾家居所用。後來,中國外銷瓷的歐洲市場形成且種類繁多,除了有茶具、餐具、茶葉罐、糖盒、奶罐、污水碗、剃鬚盆、痰盂、壁爐裝飾、手杖柄等之外,還有各種鳥獸和人物的瓷像。
17世紀 中國瓷風行法國
1698年法國建立「中國公司」,法國第一艘商船「昂菲特里特」(Amphrityite) 號直接駛往中國。於10月24日停泊在澳門,31日抵達廣州,採購瓷器就開始了。
法國人除了從商人手中購買存貨,還把訂單送往景德鎮。那裡有專門從事外銷瓷生產的陶工及畫師,他們很熟悉這類加工訂貨的工作,能夠依照客人所提供的繪畫或實物,準確的模仿所需,並在很快時間內完成「訂燒瓷」。
該船1700年回到法國,1701年再次來華,於1703年再返法國。兩次從中國運去大量絲綢、瓷器、漆器。一時法國風行穿著絲綢,擺設瓷器、漆器。瓷器主要為青花瓷、伊萬里瓷(Imari仿日本瓷)及琺琅彩瓷。1705年該公司改稱「王家中國公司」,可見路易十四對於中國的重視。
路易十四時期 法國試製瓷器
因為法國商人必須用金銀幣支付東方瓷器的進口,致使法國金銀庫存迅速空竭;在本地生產瓷器則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瓷器的鍾愛以及銷售瓷器的高額利潤也使法國很早就開始想方設法仿製中國瓷器。
據蓋地博物館(Getty Museum) 資料介紹,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兩代君王期間,德國和義大利也效仿法國的藝術,尤其受到巴黎藝術的啟迪和激發。
輕柔的形式、明快的色彩、流暢的構圖等等,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到很多領域,涵蓋陶器、家具、紡織品等工藝界,還有繪畫、雕刻、建築、文學、戲劇和音樂等不同領域。
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法國成為試製瓷器的中心,法國瑟福窯(Sevres)長期以來生產軟質瓷,具有同德國的邁森陶瓷廠(Meissen)相匹敵的地位,所產瓷器在技術和外觀紋飾上模仿中國,而又有所創新。
大約1738年後,路易十五王成為王家陶器製品廠Vincennes的最大支持者。每件瓷器的美化和裝飾要經大量的焙燒,多位匠人和藝術家的共同合作。其中兩位著名藝術家是Jean-Claude Duplessis (1695-1774),給予版型設計和監製 和 Jean-Jacques Bachelier (1724-1806)給予美化繪畫及監製。
王家陶器製品廠Vincennes和瑟福窯瓷器往往有注著標誌。 A 代表1753, B 代表 1754是常見標示。1777年後,出現雙字母,如AA 代表 1778,PP 代表 1793。陶瓷匠人有時也會隱藏刻於釉質上。
德國奧地利陶瓷並駕齊驅
奧地利維也納陶瓷廠也生產黑色琺瑯裝飾和鍍金硬瓷,成為第二個歐洲生產硬瓷的陶瓷廠,在1718年至1744年間,是德國邁森廠唯一的競爭對手 。
從蓋地博物館(Getty Museum)展出的系列法國和歐洲陶瓷,可以看出在色彩上、藝術造型上, 法國和歐洲工匠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中國瓷器傳入法國後,帶給了法國和歐洲陶瓷藝術的劃時代的發展。◇
蓋帝博物館
位於洛杉磯市區西北近郊的「蓋帝博物館」(The Getty Center),位處洛杉磯有名的高級地段,站在博物館的陽台上俯瞰,北邊綿延不斷的山巒,西邊一望無際太平洋的景色,一覽無遺。保羅 蓋帝〈Jean Paul Getty,1892-1976〉為美國的石油鉅子,他將一生收藏的藝術品及財產捐出成立基金會,出資興建蓋帝博物館,並全力維護。
蓋蒂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酌收 $15 美元停車費。每星期一及例假日公休。週二至週五和週日上午 10:00 a.m.–5:30 p.m. 週六 10:00 a.m.–9:00 p.m. 週一不開放。更多訊息請查://www.getty.edu/; 地址:1200 Getty Center Drive, Los Angeles, CA 90049-1679,電話: (310) 440-7300 ◇
責任編輯: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