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信神 話祭祀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中國傳統的祭祀大致分為三類,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這是人們尊敬神靈,感激神靈護佑,並祈求福報的行為。
祭天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歷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率領群臣虔誠焚香,禱告國泰民安。據記載,中國早在周朝時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儀式。每到冬至這天,周天子都要在國都南郊的圜丘,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
唐宋時期,祭天成為一種只能由皇室進行的儀式。後來這種莊嚴的禮儀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清朝時,滿清皇族擴大了祭天的範圍,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壇祭天,如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在祭天儀式中,最隆重的莫過於封禪。封禪是君主在太平年間或有祥瑞現身的特別之年才舉行盛大典禮,一般只有作出大政績的君主才有資格舉行,如唐太宗、清聖祖等。
封禪一般都是在泰山舉行,五嶽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受命於天。所以,封禪就是歷代帝王強調「君權神授」的最莊嚴的禮儀。
在古代,祭天與祭地是同時舉行的。遠古時人們就有了對土地的崇拜,認為大地養育著萬物,就像慈母一樣,即「父天而母地」。
祭地一般包括兩種:一是祭祀「大地」,規格與祭天基本相當;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靈,規格比祭天稍微低點。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連,自然各家各戶都不敢懈怠。現在南方一帶常見的城隍廟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古老的氏族部落時期就有了對祖先的崇拜。祭祖儀式也是於周朝時形成定制的。周朝確立了用人陶、麵點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禮節, 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等。儀式十分隆重、莊嚴。此時,人們對祖先的感覺是驕傲和敬畏。
春秋時期,祭祖又增加了緬懷和追憶的意味。到秦漢,普通家庭也可以將自家的長輩放在供桌上進行禮拜,且可以隨時祭祀。
中國古代的祭祀十分講求禮儀,有完整細緻的流程。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舉行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先要確定祭祀場所,最早的祭祀場所就是一塊平整的土地,稱之為「墠」。
「封土設壇」是後來才形成的禮節。根據神靈的不同,壇的規格和樣式也不同。如祭天時,壇依照天的形狀修成圓形,稱為「圜丘」;祭地時,壇修成方狀,稱為「方丘」。
後來,在壇的基礎上建起房屋,稱之為「宮廟」,後來很多神靈也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
一場大的祭祀活動常常有幾千人參加,包括主祭、祭司、觀禮者、樂舞表演者和服務人員等。
其中,主祭作為與神溝通向神靈禱告的人,必須在祭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齋戒,祭祀當天還要沐浴更衣。祭司負責主持整個祭祀儀式,同時一面代表人向神獻祭,一面代表神向人傳諭。
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祭祀儀式就正式開始了。以清朝祭祀地壇為例,整個儀式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撒饌、送神、望瘞等。每進行一項儀程要奏不同的樂章,還要跳「八佾」舞。祭祀進行期間,整個會場要保持莊嚴肅穆,不許隨意交談、隨意走動。
在古代,被拿來當祭品的東西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禮記.禮運》中就提到,只有用煮熟的穀物配上豬肉供神享用,才能夠把人們的敬意與願望傳達給神靈。在貢獻的食物中,肉食不可或缺。
古代將用於祭祀的動物叫做「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豬等牲畜,又稱「六畜」。除「犧牲」外,就是五穀雜糧,稱做「粢盛」。而民間,人們還常用新鮮的水果蔬菜作為祭品。佛教傳入中國後,因為佛祖吃素,他的「齋祭」就以水果為主。
玉帛包括各種玉質法器和匹帛,也是古人最常用的祭祀物品。尤其是玉,在祭祀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玉是身分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佩戴。而玉本身又比較溫潤,有君子之稱。帛是絲織物的總稱,同樣屬於奢侈品。
祭祀儀式結束後,就要處理祭品。在西周,人們處理祭品的主要方式是燔燒,把牲畜、玉帛等放在堆砌的木柴上焚燒,冒出高高的濃煙。古人認為天神在上,只有如此才能把祭品送達天神手中。
孝敬地神,就把血和酒水灌注到地下,而祭祀山神則用掩埋和懸投的方法,這也適用祭祀地神;祭祀水神則用沉沒法。據說堯就曾經把玉沉在水中祭祀洛神。
由此可見,祭祀對人類來說,首先就是確信神的存在,就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類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慈悲於人,人類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都是建立在信神的基礎之上的。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