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後金之主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1592—1643年)出生了,其生母為努爾哈赤的第六房側室,也就是說皇太極並非嫡子,而是庶子。當時「皇太極」這個名字只是努爾哈赤給他隨口取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寓意在裡面。
然而「皇太極」在漢語中卻是一個充滿了帝王氣的名字,與皇位的繼承人「皇太子」一詞的發音很像;而且更巧的是在蒙古語中「大汗的繼承人」一詞的發音為「黃台吉」,與「皇太極」的發音幾乎一模一樣。這些都是努爾哈赤為他起名時所不知道的,是後來才得知的。
努爾哈赤去世時沒有指定繼承人,其諸子共推皇太極登位。皇太極繼承了後金的王位稱為「天聰汗」。這時諸大臣們才從其名字的漢、蒙語的諧音之意中悟到:皇太極登位實乃天意,早在他的名字之中就已有預示了。
皇太極在1636年5月15日(明思宗崇禎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四月乙酉)即位,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成了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極在位期間(1626-1643),他在今山海關外東北地區,積極吸收漢族文化,革除舊制,又改女真為「滿洲」,改(後)金為「清」,為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皇太極喜歡讀史書,從文獻和工作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安民」、「恤民」的重要。在《清太宗實錄》一書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屢見不鮮。如在卷三十一中,載有他對滿族諸王貝勒大臣的講話:「君享康寧,臣居尊顯,俱兵民是賴,即爾等功名,亦藉士卒之力!」。又在卷六十五中,載有他對兄弟子侄輩的訓令:「以上下相維之理言之,必為在下之人所托命,而後可為在上之人,如無在下之人,則統轄者誰?使役者誰?」這一論斷,多麼深刻精警!
而且他在位期間努力吸收中原漢族文化,任用漢族官員,改善漢民待遇,建立了漢軍旗;此外還大力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諸部蒙古的統治,建立了蒙古旗。正式形成了滿八旗、蒙古二旗、漢軍一旗,共十一旗的軍事體制,為後來的改朝換代奠定了基礎。其名字與其漢、蒙語的諧音,竟還隱隱預示了他一生稱帝以及統合其治下滿、漢、蒙三族的事業。這種巧合必有天意在其中。
這種預兆的事情在歷史上並不少,只不過今天人都把它當作偶然罷了。其實,歷史的進程是由名字或是文字恰好成為未來之神安排的,那麼神也很可能利用人的語言文字暗示未來之事。古人講「正名」,恐怕也是有道理在其中的。
(資料來源:《清史稿‧太宗本紀》)@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