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4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由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美籍華人:排華/包容」(Chinese American:Exclusion / Inclusion)展覽從去年9月26日始展出,歷時半年,將於4月19日(週日)結束。祖籍廣東台山的第三代華裔陳雪媚家族的故事是本次展覽的焦點,其家族是華人移民美國歷史的一個縮影。4月12日,陳雪媚在美國華人博物館與來賓分享了她籌備展覽的起源、過程與收穫。
因緣際會促成展覽
陳雪媚是「華埠共同發展機構」的文化特別顧問,她說自己的家族歷史在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是機緣的巧合。由於工作關係她認識了紐約市歷史博物館負責展覽的副總監雷文(Marci Reaven),策劃這次展覽的雷文聽說她父親留下了一本《移民培訓手冊》,這是在她父親去世後在他放存款的箱子裡發現的。結果雷文發現陳雪媚還有很多家族檔案,便問她是否願意把這些檔案實物拿出來展覽。這個大膽的設想讓她又驚又喜,驚的是她家有這麼多的寶貝,但她從來沒想過要展出;喜的是,因為她知道:「如果要選擇一個家庭作為華裔移民典型在紐約市博物館辦展覽的話,我敢肯定,我的家族是第一選擇。」陳家多年來保存了大量的文件和實物,「這些物品是很多家庭會丟棄的,但我們保存了。比如無數的照片、舊機票、退稅表、免疫記錄、破爛的手提箱、舊文件、信件、現在已不存續的組織的會員證等……」,陳雪媚說。
排華陰影促使華人保留檔案
在分享會上,陳雪媚分析了她的父母為甚麼保留了這麼完整的檔案資料,她說:「他們不是出於鄉愁或對過往多愁善感的留戀,而是出於恐懼。他們從排華時期過來,使他們總是覺得要保留著這些東西去證明他們是屬於美國並且有權利留在美國。這個念頭在他們的頭腦中一直存留著。」從中可見排華給華人留下的心理陰影。
籌劃本次的展覽,使陳雪媚體會到個人記錄歷史的重要性:「當我們在學習歷史時,強調著名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我們不常想到我們自己。但是我(通過展覽)開始意識到,正是我們所有個體的故事構成了歷史,如果我們不講我們自己的故事,大塊的歷史將會丟失。」
華人來美國已超過150年,但只有很少的故事被寫進主流歷史書籍。比如,在一張記錄橫貫東西的北美大陸鐵路完工的照片上,一個華人都沒有。「當時很多鐵路華工不會寫字,也沒有人想著要把他們的經歷像寫日記那樣記錄下來,所以有很多歷史缺失了」,陳雪媚遺憾地說。
陳雪媚花了很多時間收集和挖據資料,用線索把它們連繫起來,對資料的真偽進行甄別。例如她知道她的祖父有兩個妻子,她的叔叔Dick是她爸爸同父異母的弟弟,但在《移民培訓手冊》上,只寫了他有一個妻子,為免引起一夫多妻的問題。她還發現了一張華人洗衣協會的會員證,上面寫著1950年,她想應該是她祖父的,因為她父親1951年才來美國,但後來她仔細研究以後才發現,那是民國紀年,所以指的是1962年。
為了挖據更多的資料,她除了從圖書館、檔案館追蹤記錄,請教地方和州立的歷史學家之外,還寫信給國防部、國土安全部等政府部門索取更多的記錄,她發現原來政府部門保留的個人信息實在驚人。她從國土安全部、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獲取了關於祖父多達300頁的檔案資料,包括移民局談話記錄、身份申請書等等。她說,實際上,在排華期間(1882年至1965年)進入美國的中國人都有一個「排華案卷」。不過雖然那裏有大量的信息,但有很多信息還是需要懷疑甄別的。她還運用網絡搜索,這些網站包括:familysearch.org;ancestry.com;NYSHistoricnewspaters.org等。
「美籍華人:排華/包容」展至4月19日(週日)結束,開放時間為:週二~週四、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6點;週五上午10點至下午8點;週日上午11點至下午5點。其中本週五下午5點至週六下午2點因其它活動暫停開放。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地址:170 Central Park West at Richard Gilder Way(77th Street)NY10024,電話:212-873-3400。展覽的網站是://chineseamerican.nyhistory.org。
責任編輯: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