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2日電)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今天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舉辦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會,透過實際行動 ,搶救歷史記憶,進行口述歷史與紀錄片的拍攝。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與「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今天共同辦理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會。
文化部長洪孟啟在致詞中提到他不為人知的一段白色恐怖經歷。在大學時,有一位滿懷抱負、理想,卻對時局不滿的好朋友,一番熱血組成「自覺運動」,期待以年輕的力量,改變社會,卻因此鋃鐺入獄,送往綠島服監,年輕美好的青春歲月,只換來在綠島的無限唏噓。
20年後,白髮蒼蒼的50歲老人,已失去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只悵然的說,「我想回家」。洪孟啟也特別感謝2位警察,提醒年輕的他小心言行舉止,使他與白色恐怖擦身而過。
洪孟啟表示,「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結束業務後,行政院指派由文化部接手關懷、撫慰政治受難者的工作。文化部不僅透過紀念性的儀式,紀念追思已逝者,也透過實際的行動,搶救歷史記憶,進行口述歷史與紀錄片的拍攝。
政治受難者家屬藍芸若代表家屬致詞,她的父親藍明谷在基隆中學任教時,因對時局不滿,遭羅織「叛亂犯」罪名通緝。父親帶著2歲的哥哥與懷孕的母親逃到岡山躲避,情治單位遂對其他的家人施壓,使父親被迫投案。
在未經公開審判之下被槍決,遺體送往國防醫學院,三叔聞訊前往收屍,才使父親免於葬在六張犁亂葬崗中。母親也因此被牽連,在綠島接受感訓一年。她和哥哥在極度屈辱與籠罩的陰影下成長,母親也極其辛勞撫養孩子們,在她的生命中,記得母親常與父親的照片說話,每看到如此情景,藍芸若有說不出的心酸。
洪孟啟說,這段歷史是「集體責任」,文化部有義務發揮政府的教育資源,培訓教師講述歷史,讓年輕人在課堂上不僅瞭解台灣傷痕歷史,更學到人權的價值,對生命的尊重與人格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