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澳洲

澳洲精英學校和「虎媽」的故事

【大紀元2015年03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茹澳洲墨爾本編譯報導)為孩子在精英中學贏得一席之地已成為當今父母養育孩子的制勝法寶。但為了考精英學校,密集的補習輔導常被孩子們定義為一種新的「折磨」,是無憂無慮的青春生活中灰暗的一頁。是否要讓孩子上精英學校?家長們權衡利弊。

下午3點是接孩子放學的時間,所有的媽媽都感到時間匆忙。有的孩子放學後還要上補習班,畢竟6月14日就到了維省精英學校的考試日期了,現在正是緊要關頭。

澳洲媽媽對精英學校頗有爭議

在維省有4所精英學校,對於重視教育又負擔不起私校學費的家庭來說,精英學校是非常好的選擇,可為家庭節省十幾萬的費用,同時享受優質教育,增強孩子們進入理想的大學課程的機會。

但精英學校在澳洲媽媽的心目中頗有爭議。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母親說,「即使考上了,也絕不讓女兒上精英學校,精英學校98%都是亞洲學生,擅長靠死記硬背學習的孩子,我不想讓女兒成為其中的一員。」

「補習確實能夠提高分數,但問題是,真能幫助孩子們提高思維能力嗎?」

華人學者何女士(Christina Ho)說,「當我向一個澳洲朋友承認,我會釋放內心的『虎媽』情結,給我的孩子一個機會。」她嚇壞了,她說「你是不是頭暈了,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台追逐成績的自動機器?」她問。

精英學校 亞洲背景學生佔壓倒多數

據Fairfax媒體報道,關於精英學校一個不爭的事實:至少在澳洲主要城市裡,亞洲背景的學生佔據壓倒性的多數。澳洲輔導協會(Australian Tutoring Association,ATA)的執行總裁Mohan Dhall先生說,他輔導過的學生75%至95%是亞裔背景。根據我的學校(My School)網站,2013年非英語背景的學生(Language Background Other Than English,簡稱LBOTE)在精英學校佔絕大多數。在墨爾本男子精英高中(Melbourne High),LBOTE學生比例為83%,在Suzanne Cory和 MacRobertson Girls,LBOTE比例高達87%。

亞裔學生、主要是中國學生在精英學校壓倒性的比例,並不意味著華人學生的智商高出一籌。在這個過程中,「虎媽」式的教育和輔導班功不可沒。在悉尼和墨爾本,各式各樣的培訓班蔚為風行。美國華裔蔡美兒的暢銷書《虎媽戰歌》把華人注重結果的教養方式展現的淋漓盡致。

華人父母取消遊戲和露營,給孩子創造競爭優勢。在紐省和維省有3000多個考試輔導機構滿足市場需求,培訓學校每年創收在2億至4億元之間。

走進精英學校

精英學校在民眾心裡被塗抹了濃重的亞洲色彩,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悉尼女子高中(Sydney Girls High),成立於1883年,是澳洲歷史最悠久的女子精英學校。悉尼女中校長康奈爾(Andrea Connell)女士教育資優學生(Gifted & Talented)已經超過20年,她的個性溫暖、聰明而堅定,是青春期女孩理想的導師。

在悉尼女中轉一圈,會發現大多數學生來自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但她們都講一口流利的澳洲英語,她們並不是想像中死氣沉沉的書獃子,而是像正常的青春女孩一樣,活潑、充滿個性和蓬勃的朝氣。

康奈爾校長重視創造性智慧,她不認為學生靠「臨時抱佛腳」的突擊就能考進精英學校。「在這裡你會看到女孩子是如何學習的。」

在悉尼女中4單元的數學課上,學生們笑意盎然,課堂上彷彿地球村,82%的學生都來自非白人家庭,三個戴著伊斯蘭頭巾的女孩正在發講義。

康奈爾對於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很樂觀:「在今年7年級開學第一天,我們帶父母出去喝早茶。我們的社區聯絡員講中文,她很有個性,她站起來對家長說:『這裡不是中國,這裡的文化不是聰明至上,你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這裡注重溝通和家庭。我們會讓你的女兒做很多其它重要的事情,不做是不行的。』」

維省精英學校入學考試將在6月中旬進行,現在很多華人家人都在為孩子選擇補習班、輔導課,忙於接送,樂此不疲。華人社區流行的「虎媽」式教育方法與西方主流的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

白人母親看輔導班和精英學校

送孩子上補習班,對大多數澳洲白人母親來說,是一種罪行,會直接把你貼上「壞媽媽」的標籤送去「坐牢」。在西方人看來,為考入精英學校進行人為的「惡補」,對精英學校的宗旨——培養天然的人才,是一種背叛。

珍妮特(Janet)是悉尼較為富裕的北岸一所補習班的老師,她輔導了很多孩子考上精英學校,但她卻送自己的小孩上了私校。她不承認出題中心DEC聲稱的,考試的目的是挑選天然的人才。 「這絕對是可以培訓的,」她堅持說, 「即使寫作部分也是可以學習的。我輔導的孩子最小只有7歲,95%是中國人,然後是印度,俄羅斯。」

雷切爾(Rachel)是一名律師,她讓兒子參加精英學校的考試,但不給他任何培訓,就讓他自然的去考。 「我有一個亞洲朋友,她的兒子經過大量補習,最後考上了,但在學校裡精神崩潰了。我在工作中也面試過很多精英學校的畢業生,他們是最聰明的人嗎?不是。如果你問他們一個預料之外的問題,他們就亂套了。」

白人母親拒絕精英學校

瑪麗(Marie)是3個孩子的媽媽,她乾脆連精英學校都拒絕。 「這樣能夠給孩子創造什麼?只有壓力!你需要擅長數學才能考得進去。精英學校只是政府為了掩蓋公共教育資金不足的一種方式。」

雷切爾總結說:「孩子們可以上精英學校或是不上,但你能夠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是自尊。如果孩子們崩潰了,你就沒有給他們茁壯成長的機會。」

培養自尊心的方式是華人「虎媽」和她們西方姐妹之間涇渭分明的分水嶺。西方媽媽通常會培養她的孩子的個性和意志,她們看重「樂趣」而不是「工作」。「蔡氏虎媽」要讓孩子做代數題,以此武裝他們的信心。

印度媽媽「被困在兩個世界之間」

阿依達(Aida)是一位印度醫生,嫁了一個澳洲先生。她認為自己是中西兩個陣營的綜合:「我不是一個真正的「虎媽」,因為我允許孩子失敗,但我不同意放任式的教育。我喜歡培養他們的自律,必要時進行強制性的教育。我會做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母親那樣的「虎媽」——她把兒子凌晨4點叫起床做數學題。」

阿依達的兒子是為數不多的沒有經過輔導就考入悉尼男子高中(Sydney Boys)的學生,但她10歲的女兒每週要上補習班,每天晚上做額外的數學,練大提琴和鋼琴。 「女兒不擅長於數學,但是自從我們給她開始補習課程後,她進步很快。我很好奇,想看看她補習之後會成為什麼樣。也許這聽起來有些種族觀點,但我無法相信只有亞洲的孩子聰明。精英學校之所以被亞洲學生主導,主要因為考試的方式適合他們的文化。」

阿依達本想學習音樂,但最後選擇了醫藥,如同不少華人子女一樣,她學醫因為這是父母的選擇。「父母『工作太辛苦,不想看到我們把未來浪費在無法把握的藝術裡。』他們對我們的期望是,『你一定要成功』,他們常說,『我們移民來到這裡就是為了你們。』我沒有給我的孩子們同樣的壓力。我希望他們更堅定,但我不強迫他們。」相對於私校,阿依達更喜歡精英學校,因為它們「更嚴格」,「更利於品格的塑造」。

阿依達的女兒剛參加了悉尼的精英學校入學考試,如果考取,阿依不知道女兒是否能在學校裡茁壯成長,因為「精英學校是一個亞裔學生壟斷的地方,儘管她喜歡「亞洲方式來管教孩子」。如果她的女兒失敗,她擔心「上一所公立學校,沒有學習的氛圍」。她覺得很疲憊。 「我被困在兩個世界之間,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我只能盡我所能。」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