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2日電)台灣所得分配年年惡化,國內產業政策無法提升附加價值是一大致命關鍵,企業降低成本搶單,底層勞工凍薪,導致富差距日益擴大,為員工加薪是解決所得差距的良方。
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10多年前GDP分配到受僱員工的報酬比重超過50%以上,現在不僅跌落5成以下,且日益惡化,相反地,分配到營業盈餘的比率卻持續升高,顯示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嚴重失衡。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杜紫軍表示,有錢的人用錢去滾錢,當然比用勞力賺錢的人快,政府除照顧近貧的弱勢族群外,也利用富人稅、房地合一等稅制改革,盡量課徵這方面的資本利得。
政府利用租稅工具平衡所得分配失衡問題,但數據顯示,台灣頂端前1%所得者比率明顯增加,台灣富者愈富的情況,仍以可怕的速度增加。
主計總處統計,1977年前10%所得者占台灣總所得比只有23%,但一路升至2012年的36%;而前5%所得者,占比從16%成長到25%;更可怕的是,前1%所得者占台灣總所得比例,也從6%增加到11%。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表示,台灣前10%或5%所得者占總財富的比例,低日本、韓國甚多,但到了前1%,占比卻很接近,顯示台灣財富有往前1%集中的趨勢。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更指出,薪資本來應該是國民所得組成的最大部分,但從現在國民所得資料看出,愈有錢的人,薪資所得比重愈低,顯見富人大多是經由資本所得累積財富,富者愈富。
尤其,近10年來政府又實施地價稅、遺贈稅、房屋稅、土增稅等新的減稅措施,朱敬一認為,台灣在2009年將遺產稅從原本最高稅率50%一舉降至10%,卻在2014年調高所得稅,形成凍薪的人繳稅,有資產的人減稅的荒謬情況。
全球化時代,連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也面臨10薪資不漲,財富集中在少數有錢人的困局,但台灣7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並沒有掉入這個陷阱,反倒是近年來貧富差距問題,卻日益嚴重。
不過,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會造成消費停滯,最後衍生出犯罪等社會問題,是必須解決的經濟與社會議題。
邱俊榮認為,所得分配惡化全球皆然,但台灣問題特別嚴重,主要與台灣偏重出口的產業策略有關,等於是「犧牲台灣人的福利,讓外國人享受便宜好用的產品」。
他解釋,台灣產業結構扁平化,下游產業幾乎空掉了,只剩下規模龐大的中上游產業,為了搶單殺價競爭,以量取勝的結果,要獲利就是想盡辦法降低包括薪資在內的成本,所以廠商不是將生產基地外移,就是大量雇用外勞,甚至犧牲研發經費,以致產業根本無法升級。
台灣市場小,發展出口導向企業,將市場延伸國際,是不得不然的作法,問題是產業政策兩極化與失衡問題,出口過度集中高科技產業,租稅優惠又偏向少數高科技產業,企業主過度追逐低成本以獲利,不思考升級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只好在成本為唯一考量下,不是外移生產基地,就是壓低員工薪資,不斷以低成本求生存。
朱敬一提出警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比重已逾5成,造成台灣底層勞工根本分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更由於製造、生產外移,實質投資機會少,資金就只能轉移炒房地產,使得台灣房價「飆」漲。
他說,台北市已成為全球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城市,1個月薪3萬元的年輕人,即使不吃不喝15年,也只能買到1間廁所,年輕人怎麼會沒有怨氣?
這樣的所得分配惡性循環該如何解決呢?邱俊榮以去年9月的聯合國報告提供解決方案,他認為,增加經濟復甦動能「加薪」是唯一良策,各國競相印鈔票是沒有用的,只會讓財富集中資本家手中。
也就是說,如果有10萬元平均分給10個平民,幾乎都會拿去消費、買東西,就可以達到活絡經濟的目的。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共和黨掣肘下,還是執意以行政命令調高聯邦雇員薪資,並且呼籲企業主加薪,目的同樣是為了刺激美國國內經濟成長。
邱俊榮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話作為結論「薪資不純粹是市場決定的,目前勞工薪資不平等的情況,是政治及社會力量選擇的結果」。
他強調,政府推動奢侈稅、房地合一稅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根本就是騙人的,要解決所得分配的惡性循環,政府應該痛定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