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台南藝術大學學生參與校外志工活動,途中發生車禍身亡,引起各界檢討「服務學習」。專家認為,服務學習應更著重「學習」內涵並加強學校角色,而非讓學生單打獨鬥、放牛吃草。
南藝大學生擔任台南古都國際馬拉松賽志工,疑似因為活動時間過早,且距離過於遙遠,缺乏公共運輸,導致學生體力透支,返校時發生車禍。
這起事件引發各界關注,甚至有老師批評學校的服務學習制度,讓學生成為廉價勞工。
對於台灣各級學校的「服務學習」的缺失,學界早有檢討聲浪,台灣服務學習學會去年12月便提出建議書,批評服務學習定義混亂,過於著重湊時數,有「服務」而沒「學習」。
台灣服務學習學會秘書長、遠東科技大學副校長楊昌裕表示,應明確區分「校內公共服務」、「校外服務志工」、「服務學習」3種。其中要以「服務學習」為目標,即結合正式課程,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社區實踐,著重反思、分享等。
楊昌裕認為,現階段難以一步到位,但不論是推動校內服務還是校外志工,都應加強學校的角色,避免讓學生單打獨鬥。他舉例,如果南藝大參加慢跑志工,採「班級為單位、分組學習」的模式,就能統一安排時間、交通和保險,避免學生自行騎車的危險。
對此,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科長郭瑋芸表示,近年已在加強輔導機制,服務學習應與所學專業相關,並就近在鄰近社區實踐。另外,學校應派出教師協助,除了幫忙注意安全,更重要的是幫忙連結課程內容,真正達到「做中學」,而不只是湊時數。
郭瑋芸說,除了學校統一規劃的服務學習,學生自發性的志工行為、自己找服務機會也應鼓勵。重點是不要將服務簡化為「時數」,而是回歸學習成長的初衷。
台灣各級學校的服務學習制度,一直備受批評,尤其與升學制度(如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畢業學分和門檻掛勾時,更引起「功利」的聯想,並與打工混淆。歸根就底,便是過於偏重「服務」,沒有達到真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