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創新高 就業更難
【大紀元2015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穆清綜合報導)中國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749萬人,將再創歷史新高,使得大陸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在中共正在召開的兩會上,中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長尹蔚民對就業和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稱,在經濟成長放緩、經濟下滑壓力持續增大、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今年就業形勢更加複雜、嚴峻。
2014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中科院副院長、藍皮書主編李培林稱,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主要是由於產業結構升級跟不上就業結構的變化,不能夠提供足夠的白領就業機會。
中國2013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是699萬人,被稱為「最難就業年」。2014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727萬,如將網校和非正式教育的畢業生、研究生和本科生加起來900多萬,被稱為「更難就業年」。2015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將達到749萬人,不斷上升的畢業生數量導致就業壓力也空氣高漲。
盲目擴招 教育產業化惡果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稱,教育產業化導致大學擴招,畢業的大學生數量從2002年的100萬人上升至2014年的700多萬人,人數增加了7倍,每年有相當一部份大學生畢業時找不到工作。中國的教育不僅在理論上、方法上存在很多問題,包括考試制度以及教學方式都有很多問題。
中共前黨魁江澤民於1998年讓從未從事過教育工作的陳至立當教育部長。在其主管教育部的7年內,大力推行教育產業化,為撈錢讓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導致師資力量跟不上,教育質量整體滑坡,加上應試教育培養出的學生空有理論無實際專長,使得本來已十分薄弱的中國教育體系如履薄冰。
知識型勞力嚴重過剩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性制約因素是多年來當局實行出口型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 使得產業結構失衡,尤其是高端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底端製造業,加工企業難以吸納較多高端人才。
經濟學家何清漣早在2003年的文章中就曾表示,知識型勞力過剩的結果是導致過度競爭。中國的就業問題,早已經進入了漫長的寒冬時期。在今後的20~30年間,就業市場過度競爭將會成為一種中國人不得不忍受的社會常態。
何清漣認為, 教育的過度發展與「知識型勞動力過剩」的互動必然造成教育資源的配置不當和投資效率低下。一方面,受過相當教育的知識型勞動者處在閒置和半閒置狀態中,這是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教育的過度發展又虛耗了產業發展所必須的物質資源。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投資應與其國情相適應,並非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教育投資越多越好。
高校文憑整體性「貶值」
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高等教育進入高速擴張的進程。十幾年來,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數從1999年的100多萬迅速飆升到2010年的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4%達到了22%(2006年數據)以上。同一時期,中國的GDP增長不到4倍,但主導中國經濟增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並不多。因此高校擴招的弊端逐漸顯現,高校文憑整體性「貶值」。
據統計,從2003年起,高校應屆畢業生薪酬逐年下降,2005年全國應屆畢業生的稅前平均收入為28,011 元,2006年這個數字下降為 26,758元,同比下降了4.5%;而到了2007年是24,852元,同比又下降了7.1%。
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全國高考棄考率為10%。按此比例計算,2014年約近100萬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大陸百萬學生放棄高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考人數不斷下滑,中小城市這一趨勢也初見端倪,由於國內就業發展難, 富人家孩子出國, 窮人家孩子棄學找工作已成為一種趨勢。
何清漣表示:「知識型勞力過剩」表明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整個社會精英向上流動的渠道發生梗阻,它將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可以預見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將導致教育的萎縮。道理很簡單:當全家人節衣縮食、負債纍纍供出來的大學生、碩士、博士都難以就業時,人們將不會再在教育上繼續「投資」。另一個必然結果則是長此以往,將突破中國人的忍耐底線「活著」。當眾多國民連「活著」都感到困難時,統治集團「穩定壓倒一切」的治國方略必然會受到持續不斷的挑戰。
責任編輯:林詩遠:覆核編輯: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