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經濟「眼中釘」 國人國外散金

人氣 2

【大紀元2015年03月11日訊】3月10日,瑞士《新蘇黎世報》的報導關注中國人令人乍舌的境外購買力,並建議,虜獲中國人芳心的產品需要創新,創新的前提則是開放思想。但如何開放?《每日鏡報》指出,中國學術界受到更多的束縛。

中國消費者流失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新蘇黎世報》3月10日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消費者流失》,關注中國人對本國品牌的不信任導致大量資金流向國外。

文章以成群結隊的中國人熙熙攘攘湧進瑞士鐘錶店的場景開頭,介紹說:「不僅瑞士的零售店主笑逐顏開,全世界的零售商都樂意見到熱衷旅遊和消費的中國人。這些中國人對該國經濟的發展也有象徵作用。」

有贏家,也就有輸家。哪怕是中國人,一元錢也只能花一次。就在外國樂開懷時,中國經濟將外流的購買力視作眼中釘。中國經濟放緩,政府期待國內消費增長。然而,中國人大量到國外散金。

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超過1億人次。去年境外消費已經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這表示人均境外消費1萬元。但是文章說,誰要是在歐美的大城市裡觀察過中國人購物,就會認為這個估計趨於保守。就是在北京的潮區三里屯溜躂時不難發現,奢侈品牌店內有不少無事可做、等待顧客上門的售貨員。

中共央視曾採訪出境掃貨的中國人,他們不少人都解釋:因為外國的商品比中國的好。文章則提醒道,人們經常會忘記,不少商品其實都是在中國製造的。

文章最後闡述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經濟)迄今為止的動力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本土及境外企業的投資,而中國現在要通過研發創新產品發展經濟。為此,能夠正中消費者下懷的好主意也必不可少。中國經濟的下一步將會更加艱難。創新這種事不是依照國家指令就能完成的,它最主要的前提條件就是開放思想。

「中共清理大學」

然而,在目前的中國,學術界都無法滿足上述的前提條件。中共教育部長袁貴仁一月底還公開表示,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大學課堂。

《每日鏡報》3月10日發表文章稱中共清理其大學。但《北京青年報》記者吉日走訪北京多所高校校內書店後發現,西方經典教材仍在銷售和使用,比如曼昆的《經濟學基礎》等。

受訪的高校教師也表示,沒有接到相關通知。但是「在中國其他城市的大學和學校卻在遵守這項要求。」一名北大的學生介紹:「我從西安的同學那裏知道,他們要上交他們的書籍。」

然而「中國學者現在尚敢批評新方針」,報導以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沈巋在網上發佈公開信為例,沈巋說,共產主義本身就是一個西方的思想。

文章在最後援引一名不願具名的清華大學教授寫道,中國的大學已經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那些有條件或成績好的人總歸是想出國的。」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中共前審計署官員承認經濟數據嚴重造假
李克強兩會談「出國買馬桶蓋」現象
中共官員承認假經濟數據 專家:造假常態
分析:今年中共兩會受關注的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