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高鐵破產難轉圜 許忠信:增浮動擔保可解
【大紀元2015年0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台灣政府推行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已近半世紀,但因運作方式牽扯多方利益,常被外界質疑有政治力介入,出現弊端的案例也層出不窮,而高鐵這項台灣最大的BOT案,近來也因身陷破產危機而吵嚷多時,難道解救高鐵唯一辦法,只有破產、政府提前接收這條路嗎?
「高鐵若由政府接收,只會變成台鐵第二」,成大法律系教授許忠信解釋,BOT這項制度在英美推行很順利,而在台灣卻困難重重,原因在於英美法有「浮動擔保」(Floting Charge)的設計,可把高鐵票價的營收當成擔保權,來跟銀行借錢,也因為有充分的擔保權,所以融資利息較低。
許忠信說,不過由於台灣沒有類似制度,只把高鐵列車、土地都列為抵押權,所以資金不足,銀行才不願融資,最後只好找政府融資,並出面擔任保證人,但因為牽涉政商關係,政府不敢改革借新還舊的貸款問題,所以政府涉入越深,只會讓民間股東越吃定政府豆腐。
至於如何解決高鐵當前問題?許忠信認為,只要立法院修《動產擔保交易法》,引進「浮動擔保制度」,讓高鐵可用公司財產及未來營收作為擔保,藉此跟銀行借錢,貸款給高鐵的銀行團怕高鐵倒閉,就會好好監督高鐵經營;之後若高鐵營運不善,銀行就可以指派經理人加以經營,反觀台灣只學到BOT三個字,卻未學到英美制度設定的內涵。所以他反對政府接收高鐵,應讓高鐵轉成大眾持有的公司,盈虧由高鐵和銀行團自負,這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破除企業迷思 學者:讓高鐵倒閉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張勝雄表示,政府往往在規劃階段就放棄責任,才會造成民間有很多「上下其手」的空間,產生那麼多BOT弊案。他以台北京站為例,原先規劃交九轉運站,是要解決所有長途客運和市區公車的轉運,但最後轉運量卻只占整體的1/10,不但沒解決北市交通擁擠問題,還得在附近再找一塊地讓客運調度。
「現在企業好像認為BOT捅婁子捅得越大,政府越會出來救」,張勝雄認為,政府應該要破除迷思,就先讓高鐵倒閉。他強調,BOT要成功,政府應有先期規劃和初步構想,民間機構也要發揮社會企業精神,透過機制求取適當的利益。
不過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BOT根本不可行,沒有國家BOT案像台灣這麼浮濫,且國外真正成功的BOT案也沒多少,雖然在威權體制國家下可能比較多,但那是因為人民不會抗議。他認為,BOT的問題不是法律層面也非執行層面,而是政策層面問題,台灣應澈底檢討BOT政策的存廢。
民團:重點在加強透明化
393公民平台財政專案負責人黃崇哲認為,台灣的BOT招標過程應參考國外完全透明公開,像日本的甄審過程不但全程錄影也上網公開,反觀台灣高鐵卻無法在網路上找到三方合約,這是非常不對。不過他強調,現行的BOT案不能說完全失敗,因為若完全以政府進行,事實上無法達成目前的成果。且政府財政困難,其實須引進更多民間資金與技術,重點在於公民、公部門監督的能量,加強透明、公開化。◇
責任編輯: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