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統民俗文物

喜慶新年 再說年畫

【大紀元2015年02月18日訊】陶靜慈整理

年畫,這在大多數中國人頭腦中曾經鮮活的記憶,似乎正與人們漸行漸遠。因為灶王爺沒有了,祭拜的神仙沒有了,節日風俗也沒有了,自然年畫也就失去了「年」的意義。值此佳節,讓我們再次回顧那源自中國人對神的敬仰而創造出的輝煌。

  

舊時,作為年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會買回數張年畫,張貼在門上、屋內的牆上、廳房中甚至糧囤、水缸上。什麼樣的年畫粘貼在哪裏也有講究:已婚子女輩房門要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愛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多貼「松鶴延年」、「壽星」;孩子們的居室則為「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廚房貼「灶王」;糧囤粘「年年有餘」……

  

這些年畫在人們的門上、牆上呆上一年,至第二年的新年來臨再換上一批新的。年畫的功用主要是敬神祈福,其次是裝點家居。

  

與春聯一樣,年畫也起源於「門神」。 據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的習俗,到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後來,又漸漸演變為銅版、石版年畫,到了民國時,開始出現印刷年畫。從內容 上,年畫大致可分為:神仙類如門神、灶王爺、鐵拐李等;喜慶類有「壽」、「財」、「娃娃」等含意,表現紅紅火火的氣氛;故事類多為歷史故事、古典小說、戲劇,這些故事或喜聞樂見,或諷世勸善;再有就是花鳥鱗蟲風景類。去年大紀元介紹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今年我們將向您介紹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三大年畫的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

粗獷樸實的楊家埠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清代時,楊家埠年畫達到了鼎盛時期,那裏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況。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剛入秋季,各路畫商就已雲集楊家埠,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

  

楊家埠年畫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大膽誇張;人物造型粗獷樸實;動態變化生動誇張;線條簡練流暢。符合農民習慣用直接的觀感欣賞畫面的要求,忌諱畫面中一隻眼的側面人物,對層次多、人物多的大場面,還要數一數多少個人、多少隻手、多少條腿,千萬不能缺了胳膊少了腿,寧可放棄合理性,也要服從吉利的象徵與歡樂的氣氛。年畫它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從內容上分,楊家埠年畫主要有6大類:菩薩、玉皇、灶王、門神、壽星等敬神招福避邪類;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玉)滿堂等大吉大利類;三顧茅廬、西遊記、八仙過海、八駿圖(源於周穆王駕八駿進見王母的故事)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吉)、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形式上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過程主要分為: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製作工藝也很獨特,畫師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刨平的梨木板或棠木板上以供雕版,之後再雕出線版與不同顏色的色版。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工序,手工印刷。待印出之後,還要經過手工補上各種顏色進一步描繪,才能使年畫顯得更加自然生動。最後經修版與裝裱之後就可以出售了。

明時門神清時盛 中共建政漸凋零

明代時,楊家埠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開始時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如《灶王》、《門神》、《菩薩》、《玉皇》等,到清代前期,由於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如《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等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至清代乾隆及之後的一個半世紀裡,木版年畫已到了鼎盛時期,楊家埠年畫已成為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此時年畫的形式也開始分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至清末,因受到製作精細的楊柳青畫的刺激,楊家埠年畫的題材又大為擴展,增加了諸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戲曲、公案小說類,以及像《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吉慶祈福題材的大量畫作。

  

至清末民初,楊家埠最大的東大順畫店鼓勵畫師們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它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水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古樸典雅《山水四條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至中共建政後,年畫的大部份內容都成了「四舊」,「樣板戲」和「革命」內容的印刷年畫佔據了家家戶戶的大門與牆壁。傳統的木版年畫開始凋零,楊家埠年畫也沒有免於此難。直至本世紀,傳統的木版年畫又突然成為收藏家的「新寵」,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年畫的輝煌已無法再與昔日相比。◇

.責任編輯: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