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象徵性的代表, 自原始社會延續至今歷久不衰,以致現代的中華兒女常以龍的傳人自稱,這表明龍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號和標誌。除中國外,龍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的重要圖騰。在東南亞廣大地區,自古至今龍也是受到普遍尊崇的圖騰和神靈,很多有關龍的習俗與中國相似。
《山海經》中涉及上述地區的「大荒東經」、「海外東經」和「海外南經」等均有龍的記載,如「大荒東經」中有形似恐龍的夔龍,和有翼的龍的記載;「海外東經」中有形似彩虹的龍的記載;「海外南經」中有神人乘龍的記載等等。這證明在遠古時期,環太平洋很多地區均有龍文化。中國自新石器時期至今,有連續不斷的文明史,故使龍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強化了龍的神性,將龍尊為象徵神權與王權的神靈,因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文化的地位尤為突出。
追溯龍的最早的源頭,當是末次冰期晚期東北亞地區的泛紅山文化玉龍。泛紅山文化時期,龍是最普遍的圖騰和神靈,且龍的造型和品類之多也是其他古文化所無可比擬的。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的「龍文化」在當時已經形成。泛紅山文化玉龍的造型以玦形、環形和「C」形龍居多,也有「S」形、「W」形龍,以及形似恐龍的雙足夔龍和形似虎的四足龍等,其中以所謂的「豬龍」和「C形龍」最多,它們是當時最普遍的神靈。
此外還出現了很多龍與龍、龍與人和龍與其他動物的組合與融合的造型,其中以龍和鳥的組合與融合造型最多,由此可知,泛紅山文化是中國傳統的龍鳳文化的源頭。最早,龍和鳳或其它鳥類的組合與融合的造型是氏族聯盟或聯姻的標誌,商、周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工藝、美術的主要題材,其含義也轉變為吉祥的象徵,所謂的「龍鳳呈祥」,以它表示國家興旺,人民平安幸福,婚姻家庭美滿和諧等。
泛紅山文化時期的龍文化,對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都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很多與龍有關的古史傳說都源自泛紅山文化時期,如傳說中的中華始祖伏羲就是人首龍身。另外,自商、周至明、清很多龍的造型也可由泛紅山文化玉龍中找到他們的原形。在中、南美洲的許多考古文化中也有龍的造型,如「S形龍」、帶翼龍等。
在中、南美洲受到普遍尊敬的羽蛇神即人首或鳥首帶翼的龍,另外,還有龍舞、龍舟等藝術造型。所有這些強烈的顯示了中、南美洲的原住民也是泛紅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龍的傳人。◇(待續)
【編按】作者楊天佑,一九三六年生於北京。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並在該校數學系任教二十餘年,曾編寫過《高等數學講義》等教科書。退休後從事中華古玉器和人類史前文明的研究,是中華玉龍與泛紅山文化玉龍的專家,著有《萬古奇珍》一書。原文刊登於「北美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2012年《文苑》。
責任編輯: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