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博覽

【文史】富春山水韻 六世望黃公(下)

羽化傳說 滄桑傳奇

明清時期的各種文人筆記中記載了許多關於黃公望羽化登仙的逸聞。如周亮工《書影》記載明代的書畫家、收藏家李日華說黃公望某天與人同游杭州虎跑寺,忽然間只見四周雲霧擁溢,黃公望被團團圍住,仿佛仙人一般駕雲而去。孫承澤《庚子銷夏記》也有「人傳子久於武林虎跑石上飛昇」的記載。而清代畫家方熏《山靜居畫論》,更稱在黃公望辭世多年後,有人在塞外見他悠然地吹奏著笛子,是為「蟬蛻不死」。

在人們心中,畫出天下第一神品、逸品的黃公望就是吹笛下山的神仙,充滿著超凡脫俗的神秘色彩。

黃公望駕鶴仙遊,《富春山居圖》開始了輾轉沉浮的坎坷歷程,六個世紀來,備受讚頌,也歷經滄桑。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師,並寫了無用「有巧取豪奪者」的顧慮,不想一語成讖。

明成化年間,畫家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

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之手。董其昌將此畫藏於自己的畫禪室中,與王維的名畫《雪江》共相輝映。更在畫論上提出了南北宗之說,董其昌將文人畫稱為出於頓悟的「南宗畫」,職業畫家的畫為漸悟的「北宗畫」。他認為南宗畫始於唐代王維,元四家「皆其正傳」。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乃文人畫的集大成者。

明末此畫轉入董其昌的好友——宜興收藏家吳正志(字之矩)手中。吳正志傳給兒子吳洪裕(字問卿),他謹守家傳,特建富春軒以藏之。他愛畫成癡到了朝夕不離的地步。在明清易代的戰亂中,吳洪裕不管家財萬貫,唯獨攜帶此捲逃難,嘆曰:「直性命殉之矣。」清順治七年(1650年),吳洪裕彌留之際竟要焚畫殉葬,幸被其侄子吳靜庵(字子文)從火中救出。

原長849.2厘米的《富春山居圖》已燒成大小兩段,部份焚毀。前半段只剩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被另行裝裱,定名為《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半段《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在以後的三百多年中身首異處,分別輾轉流傳。

由於沈周、董其昌的極度推崇,又前後經歷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惲南田、王時敏等畫家題跋,《富春山居圖》早已成為宮廷和民間收藏者競相追逐的目標,都以能親眼目睹真跡為榮幸,明清畫家爭相臨摹,以致出現了「家家大癡,人人一峰」的局面。(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就有十餘幅。)

1745年,《富春山居圖》的仿本被徵入清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看走了眼,將山寨版《子明卷》誤辨為真跡。六下江南也帶在身邊,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多達55處,密密麻麻滿布山巔水面。

次年,《無用師卷》也來到乾隆面前,他一邊宣布是贗品,一邊又高價買下。「富春疑案」的誤判倒使真跡因禍得福,完好地保持原有的空曠江景,安然無恙地藏於清宮近二百年。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才隨眾多故宮文物一起南遷,1948年底被運至台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幾度易手,隱沒民間;直到20世紀30年代,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1956年,《剩山圖》入藏浙江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畫是如此,人何以堪?」2010年3月,溫家寶在答記者時,講起了《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期望分藏於兩岸的傳世名作能早日共同展出。

2011年6月至9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了「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萬眾矚目,轟動一時,兩岸三地眾多書畫愛好者見證了該畫卷前後兩段在分離360年後首次合璧的歷史時刻。

巧合的是,圖成之年為1350庚寅年;火殉之年為1650庚寅年;決定合璧之年2010庚寅年。660年來的歷史更迭,都是在庚寅年——虎年,充滿著不可思議的傳奇色彩。

是神秘的天意?還是黃翁早已卜好的一卦?《富春山居圖》的故事還將繼續演繹……@ #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