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學術

何清漣:與孩子一起成長

--介紹廖曉英新作《中學還能這樣上》

【大紀元2015年12月26日訊】廖曉英女士的新作《中學還能這樣上——加拿大教育精神與細節》,詳盡地介紹了加拿大中學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她本人對家長參與教育的踐行與理解。我從中看到了一位母親用愛心陪伴著孩子成長的歷程,一段漫長、艱辛中充滿甜蜜的人生歷煉。通篇觀之,作者想與讀者分享的感悟是:要想培育出真正的人,第一, 「教育理念是教育之本」,國家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第二,教育是學校、老師、家長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如果對中國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包括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年齡日趨低齡化有所瞭解,就會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教育目標:培養有用的社會成員、負責的家庭成員

廖女士這本書是《小學還能這樣上——中國媽媽眼中的加拿大小學教育》一書的續篇。與「小學」一書相同的是,作者仍然希望通過分享孩子的親身經歷,讓讀者對加拿大的教育體系,包括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變革等方面有更多的瞭解。有所突破的是:作者在深思熟慮之下寫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個重點。

所謂教育理念,就是回答「為什麼教育」的問題。作者將加拿大和中國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做了對比:在中國,由於教育是為就業服務,越好的學校,就業的選擇餘地越大,工作機會越好,圍繞這一目標,中學的教育內容幾乎就是以學生能夠入讀大學作為唯一目標。加拿大的中小學,則偏重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要求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社會成員和負責的家庭成員。

作者認為,加拿大中小學教育涵蓋三部分內容,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一、教授文化知識,會讀書,懂得數學、科學的基本原理,瞭解歷史、地理等作為一個文明人應當掌握的基本知識。

二,引導他們建立公民應有的基本理念、道德規範、思維方法、交流技巧和社會服務技巧等。

三,發現和培養每個孩子的不同技能,吹拉彈唱、繪畫、陶藝、舞蹈、戲劇、滑冰、游泳、打球、廚藝、木工,等等。目的並非是為了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能工巧匠與達芬奇那樣的全能大師,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們以各種嘗試和體驗的機會,開發他們的一些基本能力,讓孩子探尋自己的真正愛好,也幫助他們學習將來能夠服務社會和家庭的一些技能。

以上說明,讓孩子繼續升學接受高等教育,是加拿大中學教育的目標之一,但絕不是唯一追求;教授知識也不是中學教育的全部和唯一內容。三方面內容涵蓋了價值觀教育,人際交流技巧,社會服務技巧。從作者書中豐富的細節介紹來看,學校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包括社會服務提高這些交流技巧,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中國的中學教育基本是應試教育,凡與高考無關的內容,不在學校教育之列。學生特長與興趣,幾乎是靠家長發現與培養。至於廚藝,從學校、家長到孩子,幾乎從來就不認為是孩子需要並應該學習的技能。因此,不少青少年被家長逼迫學習自己並不熱愛的技能,比如吹拉彈唱等藝能。不少孩子成年後認為家長強迫自己學習,失去了童年歡樂。另一個後果是:世界上最願意照顧胃口的民族,許多成年人不會廚藝。以上兩點還不算最糟糕之事,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缺乏社交技巧,也不認為服務於社會是種快樂。這些缺點在國內還罷了,因為是同類人的聚合,不會覺得是個缺點,一到西方國家,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青年因言行缺乏教養而倍顯粗鄙,這些,既有學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家庭教育不當,更是社會熏陶的結果。

至於成為「負責任的家庭成員」這一點,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總體水平都難以達標,政治經濟的上層成員天天忙於應酬,共享天倫之樂,家庭晚餐成了稀缺品,不少孩子都不大記得什麼時候與父親共進晚餐。多子女的社會底層家庭,讓孩子衣食無憂是最大目標,根本顧不上教育。中產家庭相對來說要好一些,但也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管道與熱情。

誠如作者所說:「教育是人類社會延續的必需手段。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還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家長需牢記,疏忽對孩子的教育,將來受到懲罰的必是自己。

家長需切記:父母必須參與學校教育

廖女士新作的第二個重點,就是提醒家長記住,學校、老師、家長是三位一體的教育者。

作者此語當然不是虛言。作為兩位孩子的媽媽,將近20個春秋,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有她那一片愛心化作的雨露滋潤其中。從學校老師換人,到孩子在學 校的情況,事無鉅細,她都高度重視。其中一個細節我記得特別清楚,比如每年剛開學的那幾天內,作者會主動要求與老師先見一面,在預約的會面中,「主動先把孩子們的情況,特別是他們的問題告訴老師,希望老師能夠注意到他們的弱點並予以指教。老師們聽我介紹情況的時候往往還都做筆記。」

這段話說明,作者是位能夠意識到孩子的「問題」與「弱點」的母親。不少母親都容易護短,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自家孩子拉的屎是桂花香」,就是形容母親們普遍不願正視孩子的缺點,只有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才能在欣賞孩子的優點之時,看到孩子的問題與弱點。

作為家長,如何參與教育的細節,書中都有非常生動細緻的描繪,比如學校在教八年級學生讀莎士比亞戲劇時,為了讓孩子理解莎劇,特意讓孩子們排練戲劇中的片段。這是整個學期的重點,家長幾乎參與了整個過程,從為孩子準備道具、瞭解孩子分配到的角色,觀看演出,分享喜悅,家長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書中此類細節甚多,讀者能夠從中體會到母親的愛心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本書的《教育篇》,重點就是闡述學校、老師、家長是「三位一體的教育者」,比如學校用各種方式讓家長瞭解學生情況,具體指引家長配合學校教育等等,其中大部分經驗,可供中國家長參考學習。

讓家長成為學校建設的有力支持者這一點,比如成立家長諮詢委員會(每位家長都是成員),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學校的管理,討論學校教育的大政方針,通過 幫助學校的物質建設,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以及家長相互之間的聯繫等等,中國缺乏相應的制度支持,家長們有心無力,得期待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帶來這一制度通道。

幼童出國留學利弊

中國教育的弊端甚多,這讓中國許多有條件的家長都選擇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留學生日趨低齡化,有極少數在小學階段就出來「留學」。這種情況對孩子是利是弊,各執一辭。為了讓孩子不至於孤單,產生了大量「陪讀媽媽」,這些陪讀媽媽有成功的,比如《金融時報》上曾登載過一篇文章,《一個陪讀媽媽的出發與歸來》,是一位在加拿大學會參與教育的母親的自述。她的孩子健康步入成年,算是對她多年辛苦的酬勞與獎勵。

家庭參與教育是如此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的責任比學校更加重大,作者總結說:「教育是從現實出發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賦有時代的印跡。教育也是著眼於未來的,它幫助一代一代的人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不僅讓人們能追隨和適應變化,還能把握和引領變化」。如果中國那些有意將孩子送至海外留學的家庭,能夠仔細讀讀廖曉英女士這本《中學還能這樣上》,讓父母中的一方能夠在出國陪讀前做點準備,會受益良多。至於讓孩子中學階段出來單獨留學,我不認為是個好主意,因為條件再好的私立學校與寄宿家庭(Host family),也無法取代父母的功能。

(廖曉英:《中學還能這樣上——加拿大教育精神與細節》,中國寧波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原載美國之音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