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李衡,字叔平,襄陽(今湖北襄樊地區)人。漢代末年,他由襄陽遷居武昌,是一個普通百姓。
李衡雖出身於貧賤的兵卒之家,卻很有才能。他聽說羊衙很有識人之鑒,便專程前去拜訪。羊衙十分賞識他,認為他具有擔任尚書郎的才能。恰好當時校書郎呂壹,在朝中操弄權柄,任意胡為,朝中大臣畏懼其勢力,沒有一個敢於站出來說話。於是,羊衙便和別的大臣一起,在當時東吳國主孫權的面前,竭力推薦李衡,孫權便讓李衡擔任了尚書郎之職。
李衡性格剛直,敢於進言,孫權接見他,他在孫權面前慷慨陳辭,歷數呂壹的過失,滔滔不絕數千言,說得孫權也面有愧色。數月以後,孫權果然誅殺了任意弄權的呂壹。因此之故,李衡的名聲大震,得到朝廷提拔。
後來,李衡擔任諸葛恪(203年─253年)的司馬,為諸葛恪掌管府中之事。沒有想到,諸葛恪不久就被朝廷誅殺,李衡便自己請求出為丹陽太守。這時候,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235年─264年9月3日),封琅玡王,住在丹陽的虎林。孫休倚仗著自己的高貴身份,常做一些不法之事。李衡不避權貴,對孫休多次依照法律,給以處罰。
李衡的妻子習氏,賢惠而有識見,預見到李衡這樣做,必然會帶來災禍,便勸丈夫明智一些。李衡秉其剛直的個性,不肯聽妻子的話。沒有料到永安元年(258年),孫休繼會稽王孫亮之後,被議立為帝,即歷史上的東吳景帝。這一來,李衡想到以前多次處罰孫休的情景,君臣之間結下這樣的宿怨,自覺處境不妙,十分惶急。他不無悔恨地對妻子習氏說:「當初我不肯聽你的話,以至於弄到今天這樣的地步,真是後悔莫及。」左思右想,沒有妙計,便想投奔曹魏,這實際上是個迫不得已的下策。
妻子習氏,在這危急關頭,卻並不驚慌,力勸丈夫不可去投奔曹魏。她勸李衡道:「你千萬不可出此下策。想當初,夫君本是個平民,先帝提拔你,任你為官,對你的恩情不可謂不重,你對現在的皇帝,已經多次地無禮,現在又想要背叛他,以求活命,今後你還有什麼臉,去見東吳的人民呢!」
李衡這時已完全沒有了主意,只得問妻子道:「既然如此,有什麼辦法可想呢?」
習氏對丈夫說:「琅玡王(指景帝孫休)素來好善慕名,如今剛登帝位,正想要向天下人自我顯露一番,他絕不會在這個當口,報復前嫌而殺你。你可自動作為罪囚,投到監獄中去,陳述自己以前的過錯,主動請求朝廷治你的罪。如果你主動這樣做,肯定能得到皇帝的寬大,不僅僅是活命而已!」
到這時候,李衡對妻子的勸說言聽計從,立刻就穿上囚服,主動投到監獄中,上書向朝廷請罪。果然如習氏所言,孫休見李衡主動這樣做,為了表現其寬宏大量,沒有治李衡的罪。他特意下了一道詔書,說道:「丹陽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在君為君(意思是過去李衡在先帝孫權手下,當然要忠其事,忠實為其服務。言外之意是並不怪罪以前李衡所做之事)。遣衡還郡,勿念自疑。」這道詔書中,明確地說明讓李衡仍然回去當他的丹陽太守,不要自起疑心。不僅如此,孫休還索性好人做到底,乾脆給李衡加了個「威遠將軍」的官職,以顯示自己的帝王氣度。
習氏就這樣幫助丈夫,度過了難關。
後來,李衡常常想置辦一些產業,妻子習氏卻始終不同意。李衡不死心,暗地裡讓人在湖北的一個地方建造了屋宅,又種植了千株柑橘。李衡臨死時,叫來自己的兒子,對他說:「你的母親總是不讓我為家中治產業,所以我們家才會如此貧窮。現在不怕了,我置下這些房屋果樹,也夠你生活的了。」李衡死後二十多天,兒子便將父親的話,告訴了母親習氏。習氏得知李衡悄悄種下千株柑橘後,教育兒子道:「人患無德義,不患不富。若貴而能貧,方好耳!用此何為?」意思是說,人怕的是沒有德行道義,倒不怕不富裕。如果高貴而能守貧,這才是好的,要這些果樹之類,有什麼用處啊!從這一番話,可以看出習氏的品行和識見,都遠遠地超過她的丈夫李衡。
(《三國誌・孫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