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和、親切的E,日前自職場退休。拜好人緣、高人氣之賜,邀約慶賀的飯局不少。她無奈的表示:最近常常吃吃喝喝、過量過度,雖然盛情難卻,但是實在有點吃不消!
聽完E「甜蜜的」抱怨,我告訴她:「過一陣子,等狀況舒緩一些,我們再找個適當的時間聚聚。」語罷,她由衷的感激這一番體貼與諒解,因為大多數的朋友總是兀自排定日期,並且──勢在必行、不容推辭!
這是「為你好」前提之下的迷思,日常生活中歷歷可見。
父母親的「為你好」,所以,孩子應捨棄感興趣的文史,而改學實用性的理工;夫妻之間的「為你好」,因此,該聽「我」的,「你」不要擅做主張;朋友之間的「為你好」,是故,按照「我」的做即可,「你」別想太多,依此類推,例子層出不窮、不勝枚舉……
以「為你好」之名,似乎就能夠義正辭嚴、理所當然。而進一步分析、探討,會發現:當扞格或矛盾產生時,泰半是因為「我」的部份不自覺的放大、強化,以致喧賓奪主、本末倒置。而「你」這個主體,在強勢「我」的忽略、漠視之下,很可能消聲匿跡、蕩然無存!
因此,真正「為你好」,是縮小、隱藏「我」,讓「你」的角色彰顯出來。傾聽「你」的想法,看見「你」的需要,然後,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將發言權和主控權交給「你」,而「我」,就安於站在一個邀請者或輔助者的位置,不可越俎代庖、超出界限。
印度聖雄甘地的趣聞:有一次他搭火車,不慎將一隻鞋子掉到鐵軌旁,此時,火車已啟動,甘地急忙的將穿在腳上的另一隻鞋子脫下,扔到第一隻鞋子旁邊。朋友不解,問他為何如此,甘地認真的說:「這樣一來,撿到鞋子的人,就能得到完整的一雙了。」
像這般先他後我、無私無我的行徑,無疑的,就是真正「為你好」的表現,而聖雄的胸襟、氣度,果然不同凡響。哲人雖遠、典範猶在,我們可以自小處著手,問問即將過生日的親友:「你」喜歡甚麼禮物,而不是「我」想準備甚麼禮物。就從這裡開始練習吧!@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