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鐘鳴紐約報導)《紐約時報》在經過華裔美甲業主兩次登門抗議,以及同行兩輪批評後,終於在昨天鬆口,承認之前刊登的相關報導存在「以偏概全」的情況。並表示,將來的報導會討論美甲業主在新規之下所面臨的困難,和他們批評反對的聲音。
《紐約時報》今年5月發表《紐約移民美甲師:指尖上的淚與痛》系列報導,指美甲行業普遍存在壓搾工人和化學品污染等問題。文章以英文、中文、韓文、西班牙文推出,並在社交媒體上大力推廣。報導推出以後,紐約州長庫默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了聯合調查小組,專門調查美甲業欠薪、衛生等違規行為,並在幾個月後出臺了新規定,要求美甲業主購買薪資保證金(wage bond)等。新規一出引起了美甲業主的強烈反對,華裔業主多次到市政廳、《紐約時報》公司總部門口、紐約州長庫默在曼哈頓的辦公室前集會抗議。
有一些媒體同行在系列文章刊發並引起州政府連鎖反應後,對該報導提出批評。《紐約時報》前記者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文,指責報導不實,伯恩斯坦本人是美甲業主,和太太一起經營一家美甲店。而《紐約時報》的編輯則對伯恩斯坦的文章針鋒相對地回擊,《紐約時報》公眾編輯蘇利文(Margaret Sullivan)也撰文支持編輯。
緊接著,《理由》(Reason)雜誌作家愛普斯坦(Jim Epstein)也在該雜誌上,連續發表三篇文章,指責《紐約時報》的報導有誤。
在兩番文攻筆伐之後,蘇利文昨天(11月6日)承認,原來的報導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蘇利文提到,在關於美甲的報導中,記者通過翻譯找到了兩家中文報紙的廣告,來證明美甲工人工資低微。記者所舉的例子,其中是有一個廣告提到:美甲工人每天收入40美元。但愛普斯坦說,那個廣告原意卻是:每次美甲/修腳40美元。廣告是為了說明美甲工小費豐厚、收入高。另外一個廣告是在《星島日報》和《世界日報》上刊登,內容說:曼哈頓上西城一處位於二樓的甲店招工,起薪10美元。《紐時》記者表示,這一數字得到多個美甲工人的確認。而愛普斯坦則指出,廣告中的工錢是指學徒的起薪,而學徒不用給客人美甲或修腳。《紐約時報》記者聲稱,在兩家中文報紙上「充滿了這樣的廣告」。蘇利文認為,《紐時》那篇有關美甲的報導太依賴於這些廣告,而且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即通過個別的事例來泛泛指責整個美甲行業。
蘇利文在文章最後建議說,《紐約時報》應該對美甲行業進行後續報導,「而不是一味為自己辯護」。他建議,後續報導內容應包括美甲業主在新規之下面臨的困難,以及甲店業主發出的批評聲音。
責任編輯: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