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紀行(五):松園別館
來到花蓮的第二天,先後遊覽了林田山、豐田村、吉安慶修院,然後一路回到花蓮市。
花蓮市區兩個景點-鐵道文化園區、松園別館,在我的行程規劃之中, 因為天氣炎熱,家人都已覺得累了,想早點回到飯店休息。
於是我只能擇其一而匆匆一遊。下一站,我們到了松園別館。
松園別館原為日治時代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廳,因為園內松樹林立, 所以命名為「松園別館」,為一歷史建築。民國九十年(2001)獲得文建會評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松園別館興建於昭和十七年(1942),建築座落於美崙溪出海口北岸小山丘之上,這裡視野良好,可以監控花蓮外海的軍艦船隻, 也能掌握附近機場飛機的起降,擁有良好的軍事地理位置,成為日軍在花蓮重要軍事指揮中心。
松園別館興建落成之際,正值太平洋戰爭期間。隨著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漸漸處於劣勢,美軍從南太平洋展開躍島反攻,戰事逐漸波及台灣。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為挽救戰敗的命運,組織「神風特攻隊」,對美軍船艦發動自殺式攻擊。 相傳從花蓮機場出發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出征前就在松園別館接受指揮官代表日本天皇賞賜「御前酒」,然後踏上有去無回的人生最後一次的戰鬥飛行。
根據資料,當時在台灣的神風特攻隊是以新竹、台中、台南、宜蘭的軍機場為基地。上述的傳言未必合乎史實, 而由此可以推論這裡曾經做為高級軍官的休憩所。
戰後,松園別館由國民政府接收。美軍協防台灣期間,這裡曾做為美軍顧問團軍官休閒度假中心。
每年美軍顧問團前來花蓮度假時,都會在此舉辦晚宴及舞會,附近的孩子奔相走告,群聚於松園門口,歡喜討得美軍餽贈的美食及零錢裝的小紅包。
隨著時代的變遷,美軍顧問團撤離台灣之後,松園別館先後隸屬於國有財產局、行政院退輔會管理。 民國八十九年(2000),花蓮縣政府將松園別館規劃為「歷史風貌專區」,進行整修。民國九十一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民國九十五年(2006)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將園區規劃為藝文展演空間,園內並設有工坊及餐坊,以服務遊客。
松園別館原有五棟建築,現保存四棟,主體建築為磚木、鋼筋混凝土混合之兩層洋樓建築, 建築型式為融合巴洛克風格與現代主義風格的「折衷主義」形式,一、二層皆設拱廊,屋頂覆蓋日本式瓦頂。 由於建築是採堅固的RC混凝土結構,因此保存較好,成為花蓮縣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時代軍事建築物。
松園別館興建於戰爭期間,為軍事用途,因此建築物並無太多裝飾, 灰色的牆面,樸實平淡,周遭又有樹木遮蔽,頗有隱密的效果。
松園別館,令人感到驚艷的,其實不在於建築物本身,而是園內一棵棵高大的松樹林。
這片松樹林是大正十年(1921)日本人引進的琉球松,種植做為海岸防風及遮蔽之用。 松樹經過近百年的歲月,樹木高長,枝葉盛盛,宛如綠色大傘,而由於太平洋海風的長期吹襲,形成風剪現象, 松樹的樹幹也形成各種彎曲婀娜的特殊姿態。
主建築物的一樓有餐廳及工藝品展覽,二樓有兩間展演空間,一間展出「太平洋詩歌節」的作品, 另一間則展出台灣音樂家鄧雨賢的作品,古老的唱盤及喇叭,傳來了熟悉的樂曲,聽著心情也跟著昂揚起來。 鄧雨賢著名的四首歌曲《四月望雨》的歌詞書法作品,懸掛於展覽室的牆上。 走出陽台,俯覽園內的松林和草地,松林之外,遠處有藍天,最遠的盡處,地平一線,就是浩瀚的太平洋了。
懷想松園曾有過的歲月。曾經叱吒一時的日軍,如今安在?曾經風光的美軍顧問團亦已遠離。 鄧雨賢雖然早逝,而《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則歷經日治時代、走過美援時期,深植於土地,而被傳唱至於今日。
松園別館旁的「臥松園區」,是自來水公司花蓮園區新規劃完成遊憩景點,園內有樹幹橫臥的老松樹、木棧道和工藝坊。
由於時間匆忙,家人催促,我僅路過簡單拍照而已,錯過了園內著名的臥松老樹,只好留待下回再訪。
自來水公司花蓮園區的前身是日治時代花蓮港廳米崙淨水場,當時花蓮港廳在此建立水源地,建設「花蓮港水道」, 引入砂婆礑溪(今美崙溪)的河水,預計完工後可供給二萬人的民生用水之需。花蓮港水道竣工於大正十年(1921)十一月, 此地山丘的松樹可能就是在水源地興建時所種植的,以阻防風沙,保護水源地的環境。
結束松園別館之後,接著就直奔飯店休息了。晚上留在飯店用餐,餐後,全家來到飯店的戶外游泳池游泳。 閒坐於池畔躺椅,或躍入池中游泳戲水,花蓮的夜色,迴潤的星空,享受太平洋海風的氣息,心情感到悠哉與舒適。 孩子說,來到花蓮終於有度假的感覺,白天時,則沿途都有人抱怨今天的行程好像是在陪老爸看古蹟而已。
孩子這麼說,我並不以為意,能夠將心比心。如果今天的行程,要我放棄林田山、豐田村、吉安慶修院、松園別館這四個景點, 而改選擇去遠雄花蓮海洋世界玩樂一整天,我應該也會碎碎唸唸的向孩子抱怨今天的行程很無聊吧。
晚上孩子們盡情享受飯店的遊樂設施。我呢?很安份盡職的準時就寢。明天將要北返台北,身為司機,應當要睡好睡飽, 才能飽足精神的迎接回程蘇花公路的長途行駛。(~待續)
旅遊日期:2014.07.03
責任編輯:施宜葆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