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從中信到徐翔 風暴還在金融圈外
【大紀元2015年11月26日訊】在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窩案後,證券商風聲鶴唳。在圈內大佬徐翔被抓後,私募業噤若寒蟬。日前兩份機構報告披露,再度引發相關新聞。一是中國基金業協會11月23日首次公告12家失聯私募業者名單。一是中國證券業協會11月24日發佈報告稱中信證券「收益權互換」業務規模在半年內累計虛增1.06萬億元。
據報導,對於被中證協點名在今年4至9月的六個月期間的互換業務虛增逾萬億元,中信證券方面已在消息曝光後回應屬於系統「報送錯誤」。不過新聞焦點顯然不在爆表的數字,而是「涵蓋股災期間」。
券商收益互換業務簡要說來,是一種基於股票的收益互換的投資產品,最常被投資者巧借用來放大槓桿參與股市,或完成對目標上市公司控制的一系列資本運作,或純為炒股巨額獲利。但此類產品門檻高,不對一般散戶開放。主力客戶是私募基金、企業股東(高管)、銀行、保險及公募基金等。
在今年股市暴漲暴跌期間,券商收益互換業務也跟著水漲船高。實際上這業務是合法的,只要有牌照資格,中信、廣發、招商、國信、海通、銀河、光大、中信建投等證券公司都有。在業務規模方面,中信證券是領頭羊,更是行業中唯一一家獲得境外收益互換業務資格的券商,即唯一一家券商同時擁有境內外收益權互換業務資格。
除了在A股市場槓桿操作,收益互換這項業務在滬港通開通之前,早已經是私募基金、合夥制的對沖基金等,實現跨境、跨市場投資的管道。即便是在滬港通開通後,多數私幕基金仍不會通過滬港通。主要是券商這一業務相比於滬港通,投資更自由,杠桿更高,通過收益互換,通過券商的境外子公司,想買甚麼股票就買甚麼股票。
收益互換業務還有一個「優點」,即此一權益衍生工具的交易形式,藉由賬上虛增還可以掩蓋資金的真實去向,通俗說法就是洗錢。還記得在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落馬之前,就有媒體披露證監會高官在救市期間,違規把巨額資金轉移到香港和新加坡。
此外,中基協官網23日公告一份私幕機構失聯名單僅12家,實際情況不只如此。徐翔11月1日被捕後,除了徐翔家族持有的公司股票多被凍結,連鎖反應的還有私募機構開始低調避風頭,甚至人去樓空,投資者報警仍無果。
還有一家不在失聯名單卻讓人不得不關注的,是在私募業績榜單上名列前茅的象輿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日前也突然撤下業績數據。據媒體資料,在業績榜上,象輿行排名僅次徐翔的澤熙系,不僅如此,其註冊地是浙江寧波,也即徐翔起家之地;官網「產品簡介」鏈接點開後,直接跳轉至中信證券「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欄目。
諸如此類的「巧合」,還有徐翔落馬前一天,即10月31日,第十三巡視組進駐中信集團,第七巡視組進駐證監會。截至目前,被查的中信證券,掀起了證監系統的監管風暴,被抓的徐翔,引發了新一輪的證券業多米諾骨牌效應。
中信證券的廟堂背景無須贅述。徐翔勢力雖在江湖,但投入的也都是權貴資本。
徐翔已被曝光的「豪華資本圈」,除了中信證券,還有華潤集團,雙方合作於曾慶紅親信的董事長宋林尚未下臺時。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七星,最大金主是捲入令計劃案的前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社保基金合夥成立基金,始於時任理事長戴相龍。徐母實控的大恆科技,轉讓人是涉毛小兵、周永康案的青海國企西部礦業副董事江彪。最令人側目的,徐翔的澤熙總部以及最重要的三大資本平臺,皆設於要有夠硬後台才能混開的上海。
有資深金融圈高管透露,這些年包括內幕交易在內的金融犯罪,一般都是不公開地帶走調查。像徐翔這樣戴手銬站立、滿臉無奈的照片被直接曝光且廣泛散播,是被查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不論中信證券還是徐翔,曾讓旁人羨嘆縱橫金融圈數十年,多次成功在股市崩盤前逃頂。現在是,連同他們背後的操縱勢力,都應驗了逃的了一時,逃不了一世的鐵律。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