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專長自動控制的葉順寬,50歲時為照顧父親而返鄉務農,經過3年的慘痛經驗,悟出要在台灣的農業市場立足,唯有突破技術瓶頸,與市場反向操作,在非產季生產農作物才能賺錢。葉順寬努力自學,最近3年終於走出專注生產冬季紅龍果的路,效益比一般果農高出1倍以上。
葉順寬專科畢業後一直在都會區工作,9年前回到鄉下老家時,對農業的認知完全是一片空白,最初3年種過雞蛋花、蔬菜等多種作物,但都以失敗收場;由於生產技術不成熟,所種出的豆子甚至被盤商以「太醜了」為由而拒收。
他的二位哥哥雖然是資深農夫,生產技術一流,但漂漂亮亮的菜交到盤商手上仍只能任人宰割,當季的蔬菜常常供過於求,很難賺到合理的利潤,有時甚至連包裝箱的錢都支付不了,除非遇到颱風,倖存的菜才能從「菜土」搖身一變成為「菜金」。
從自己和兄長的慘痛經驗中,葉順寬體悟到,要在台灣的農業市場立足,賺到農夫辛勞工作後應有的利潤,唯有突破技術瓶頸,生產質、量兼優的農產品,並且跳脫一般農民慣有的生產模式,在供給量大的產季盡量不生產,把產能集中在市場缺貨的季節。
突破技術瓶頸 立足農業市場
6年前,葉順寬選擇前景看好的紅龍果,前3年繳了不少學費,包括買到不肖業者提供的壞種苗,讓他必須全面清除重來;由於技術、經驗不足,紅龍果的質、量及價格都不好,投入的資金無法回收。
連續3年的虧損並沒有被擊敗,葉順寬憑著努力自學,從失敗中累積經驗,最近3年的質和量都達到預期水準,平均售價、全年績效高人一等,比一般傳統果農的收益高出1倍以上。
紅龍果的產期從6月中就開始,11月天氣變冷、光照不足就進入產季末期,葉順寬摸索出獨到的技術和光照方式,將產期調節到11月之後,當市場缺貨時恰好是他的產季,因為符合市場需求,所以不會有滯銷或降價求售的問題。
歷經9年 從農之路倒吃甘蔗
葉順寬表示,雖然直接賣給消費者的宅配方式,可以完全摒除中間商,價格可以更高,不過,一個人要管理7分地的紅龍果園,人力相當吃緊,沒有辦法再做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宅配販售,幸好有親戚在經營水果批發,信用可靠,因此,在市場缺貨時,能賺取合理的利潤。
經過9年的努力,葉順寬的返鄉從農之路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對於有志的青農,他以經驗提出建言,要在農業界立足,一定要種出差異化的產品,包括將產期調整到市場缺貨期,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則技術再精良、產品再精美,一旦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只能是血本無歸。
曾有幾次,葉順寬想把調整產期的技術教給別人,可是都沒有成功。他說,觀念不改就沒辦法,而且要能堅持到底,曾有一位種植技術、經驗都非常優秀的資深農夫,一開始也有心想改變,奈何因無法堅持而失敗,至今仍在拍賣市場浮沉,無法獲得應有的利潤。
葉順寬回鄉務農不到10年,堅持走和一般農夫不一樣的路,目前已有不錯的成果;他的二位兄長都是老農,種植能力和經驗都是一流,可是價格卻都任由盤商主導,悲情農夫的命運無法改變,辛苦幾十年,還是沒賺到多少養老金。
責任編輯:羅令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