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雅玲
小朋友念書的時候,聯絡簿上總會被蓋上好寶寶印章,或是愛講話印章,當我們在要求孩子,要有禮貌、守承諾的時候,身為爸媽的我們,也有做好榜樣嗎?
讀書這件事,是造成親子關係疏離很大的原因,我從不對兒子開口說:「你該去讀書了。」而是問他:「你什麼時候考試?準備得如何?你確定嗎?」因為讀書是每個小孩的義務,所以他必須對自己負責。興趣和學生的本份是有所區隔的,興趣是要在不影響本份的情況下,才可以去做的,這一定要讓孩子了解。就像前面文章提到的「行前約定」,今天出去可以買一樣東西,或者今天出去不能買東西,親子之間一起協定好,也學習彼此互相尊重的道理。
然而,反觀父母親,我們不能只要求小孩,自己承諾的事情也要做到。有些父母常為了哄小孩而信口開河,到了無法兌現的時候,一句「沒辦法」或「辦不到」就脫口而出。漸漸地,也會讓孩子認為,只要像父母說出一句「沒辦法」,就可以就搪塞過去?
所以父母親著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夫妻在教育上的理念也必須一致,很多親子之間的矛盾,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父母,因此我非常感謝先生。我們並沒有分配好,由誰來負責小孩子的教養,但是他十分尊重,及配合我和孩子間的互動模式,同時我們也遵守著,對小孩的所有承諾,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身教。
兒子念國中,正接近聯考的日子,某日他在擦黑板,有別班的女同學跑來找兒子聊天,這其實是件小事。但是導師看見這個情形,就在聯絡簿上寫了一些話,意思大概是說快要考試了,不要身邊蒼蠅、蚊子一大堆的,類似這些不舒服的言語。導師認為考期將近,應該要專心讀書,平時EQ很好的兒子卻大發脾氣,他氣到不行,他覺得老師怎麼能形容自己的朋友,是狗屎、是蒼蠅、蚊子?這些字眼根本是在污衊他的朋友!
正值國中時期年齡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朋友,所以他非常生氣。我耐著性子安撫他的情緒;他甚至說想寫連絡簿回話給老師,反對老師錯誤的說法。這時候我說:「媽媽知道,你對於這種說法感到不舒服,也同意你表達不舒服的感覺,但是你現在正在氣頭上,生氣的情緒佔滿了你的思緒,你覺得現在寫出來的話,真的能適當的讓老師理解,你對這些話的不舒服感覺嗎?你真正想跟老師表達的是什麼?」他想了想:「對吼,但是我還是想讓老師知道,不能這樣子講我的朋友。」
我回答:「這是你的目的,我們應該是朝這個方向去表達,而不只是發洩情緒?媽咪也認為導師的說法不太好,也同意讓導師知道你的不舒服,但是不要讓導師覺得你不懂事;你的目的只是想表達,並不是要得罪導師,那又何必寫出不好聽的字眼?」他一副豁然開朗的表情:「對耶,我不要這樣被情緒控制,我只是想對導師說,不要這樣子講我的朋友。」我接著說:「好,那你先靜一靜,再想想要怎樣回覆給導師,才能完整表達你的感受,並且是不帶情緒的說法。」
於是孩子靜下來思索,最後寫著:「老師,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是因為我平常沒有太多時間能跟朋友相處、聯絡,而我的朋友並非老師所說,是不好的朋友,只有偶爾碰面才能聊上幾句。」同時我在旁邊加註寫著:「老師,感謝你對我兒子的關心,但是我知道昱翔在這件事當中,有不舒服的感受,如果他有對你不禮貌,我代他跟你道歉。」讓孩子自己冷靜思考,並在旁替他加註解危,用這種方法,才是教導孩子正確溝通的方式。
事件發展到最後,老師把他找去,好好溝通了一番:「因為老師不了解狀況,所以說了令你受傷的話,現在你跟老師解釋,我就懂了,老師在這裡跟你道歉。」經過這次事件後,昱翔跟老師的感情變得很好。試想,如果當下他是帶著情緒所寫出的話,情況想必是比較負面的結果。
像類似的事件,多數父母的想法是很兩極的,有些父母只想到替孩子出氣,又有些父母認為都是孩子錯,老師才是對的;大概十個之中,有九個半都是這麼做的吧!我雖然不是最完美的母親,卻能對每件事,鉅細靡遺的與孩子整理、了解並突破,所以兒子常說,有這樣的媽媽是很幸福的。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我們溝通,不在於討論事件的對與錯,而是縱貫全局,希望孩子學會判斷事情的發生面向,讓他了解,下判斷,不要帶情緒,而是客觀作多方面思考。
─ ─摘自:《原來,這才是溝通:用愛堆出滿級分》博思智庫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