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國軍名將白崇禧四平街打敗林彪
【大紀元2015年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北醫學大學出版《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在該書中,白先勇講述父親白崇禧一生的故事,其中提到白崇禧在四平街之役打敗林彪,逼得林彪北竄逃到長春。
抗日名將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
白先勇表示,父親白崇禧生於民國前18(1893)年,正是清帝國即將崩潰的前夕,革命熱情高漲的時刻。與很多人一樣,白崇禧從年少就想從軍,軍職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是充滿抱負的職業。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國民黨在武昌開了第一槍,那一槍從此改變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白崇禧的一生。
武昌起義以後,當時白崇禧18歲,就跟以前「廣西陸軍小學」的同學組成「廣西學生軍敢死隊」,一群人打算從廣西步行到湖北去武漢援助革命軍。白崇禧參加過武昌起義,民國15(1926)年開始北伐時期,蔣介石總司令在廣州誓師北伐,白崇禧帶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從廣州一路打到北平,北洋政府被推翻後中國統一。
民國26(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對日抗戰開始,白先勇表示,白崇禧是地方勢力中第一個飛到南京的。他一到南京,日本報紙頭條刊登「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8月13日,在上海爆發「淞滬會戰」。這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日本攻擊了3個月,戰況非常激烈,60萬中國國軍精英死了15萬之多,之後日軍一路打到南京,開始屠城。
「台兒莊大捷」,扭轉國軍士氣
白先勇說,日本軍隊不論在軍備、訓練及數量上,都遠超過國軍;12月13日南京陷落,首都遷到武漢。日本人為了打通南北戰場,隔年,民國17(1928)年1月開始,就以津浦鐵路跟隴海鐵路交口處的徐州為中心,對附近各省陸續發動戰爭,稱為「徐州會戰」。其中有一場著名的大戰,歷史上稱為「台兒莊大捷」。
台兒莊在徐州北邊,戰略價值極為重要。白先勇表示,大戰前夕,蔣介石委員長帶白崇禧飛到徐州。徐州的第五戰區司令官是李宗仁,台兒莊這一戰由中央軍、川軍、廣西軍、西北軍在一起,在兩個主帥帶領下,於3、4月間打了一場大勝仗。「台兒莊大捷」不僅讓全國士氣大振,舉國歡騰,悲觀氣氛一掃而空,更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反守為攻,奪回崑崙關
白先勇表示,台兒莊一戰後,日本人調來更多軍力,徐州還是沒有守住。當時,日本海軍封鎖中國的海岸線,日本空軍擁有制空權,飛機數量遠超過國軍,該如何應付這個強敵?各方軍政領袖在武漢召開高級軍事會議,白崇禧提出大戰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對日本人做長期抗戰,把日本人拖垮為止。」
民國28(1939)年12月到隔年1月,白崇禧帶領杜聿明、鄭洞國、徐庭瑤、邱清泉等多位國軍知名將領,收復崑崙關,史稱「崑崙關大捷」。白先勇表示,崑崙關這一戰是攻堅之戰,難度甚高,國軍犧牲慘重,第5軍杜聿明的軍隊死了上萬人,但日軍也被殲滅5千多人,連旅長中村正雄也在那場戰役裡陣亡。
民國34(1945)年國民黨領導對日抗戰勝利,國軍高級將領齊聚,到南京的中山陵謁陵。白先勇表示,中、美、英、蘇四強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死了近3千萬,國軍死了3百萬,206位將官陣亡,4,500個空軍駕駛員被打下來。這一仗把中國打的國窮民貧,整個耗空,內部危機重重,不到4年,國民黨就在大陸丟掉了政權。
打下四平街,逼共軍林彪北竄逃到長春
白先勇說,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搶奪接收淪陷區。民國35(1946)年共軍派第一號戰將林彪帶了近十萬士兵到東北,國軍則派出最精銳的杜聿明、孫立人等人的部隊。當時北滿已經被共產黨占領,包括長春、哈爾濱、四平街等地;南滿的瀋陽、吉林則在國軍手裡。南北對峙,壁壘分明。
四平街當時是遼寧省的省會,在長春和瀋陽中間,也是三條鐵路的交會點,毛澤東下令要林彪死守四平街。白先勇表示,兩軍打了幾個月,拉扯不下,蔣介石就派白崇禧去督戰。那時候國軍占有極大的優勢:國軍近500萬人,共軍只有100多萬人,國軍擁有美式配備,有飛機、大砲跟海軍,共軍統統沒有。白崇禧抵達之後,3天就打下四平街,逼得林彪往北竄逃到長春。
國軍緊接著要打長春。白先勇說,當時有情報顯示,長春城裡有6千名蘇聯紅軍,蔣介石擔心將跟蘇聯起衝突。白崇禧得知這消息,在火車上就召開軍事緊急會議,他認為,從軍事角度判斷,應該乘勝追擊。他問杜聿明有沒有信心把長春打下來?連問3次,杜聿明都說:「有!」白崇禧就拍板下令杜聿明攻打,他自己連夜飛回南京向蔣介石報告。
莫將成敗論英雄
白先勇表示,值此之時,國內外勢力非常複雜,馬歇爾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派到中國調停,要求國共停戰,甚至以停止美援威脅蔣介石。其實,美國政府當時對國共兩邊完全不了解,還一廂情願要國共組成聯合政府。蔣介石否決白崇禧攻打長春的提案,把他遣回南京。此舉讓林彪有喘息的機會,回頭整軍。
林彪曾被白崇禧打敗,但林對白曾評價說:「我認為白崇禧是國民黨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在東北本來林彪的軍隊只剩下幾萬人,但是國軍裁掉的大批軍人反而加入共產黨,國軍少了30萬,共軍多了30萬。一下子百萬共軍就從東北破關而入,一直打到海南島,最後白崇禧在南寧被林彪打敗。
白先勇表示,白崇禧講起這段歷史,常常扼腕頓足地說,當年就是縱虎歸山沒有徹底解決林彪。東北一丟,就丟了華北,華北一丟就是丟了華中,骨牌效應之下,整個中國都丟了。
被遣回南京的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就在任內,民國36(1947)年2月,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當時他正在華北巡查閻錫山的軍隊。白先勇說,3月7日大半夜接到命令,要他隔日立刻回南京,然後到臺灣宣慰及善後。白崇禧一到臺灣以國防部部長的身分,針對二二八事件過後如何善後下了一道命令,很重要的就是「參加此事變人員,除了共黨之外,一律免死。」
「回顧當年歷史,接收失敗恐怕也是國民政府丟失中國大陸的主因之一。」白先勇說,接收東北失敗了,接收華北也失敗了,接收京滬等都失敗了。而臺灣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派來臺灣接收的人員和軍隊都非第一流,素質很差。臺灣沒有接收成功,二二八事件當時,很多臺灣人非常激憤,其實外省人也很氣憤,因為也有外省人被毆打,甚至喪失性命。
白先勇表示,白崇禧跟臺灣的關係很有意思,冥冥中,他的命運好像跟臺灣的命運有所連繫。白崇禧去臺南瞻仰延平郡王祠時,感懷鄭成功反清復明精神,在鳥居石柱上寫下這段對聯「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
白先勇說,白崇禧親口告訴他,之所以跟隨國民黨來到臺灣,是想向歷史交代,並且要葬身在中華民國的土地上,跟中華民國共存亡。因為他見證了中華民國的誕生,然後經歷北伐,統一中國,又抵抗日本外侮,還跟共產黨打了最後一仗。白崇禧一生為了中華民族,即使最後失敗,但也完成了自己的志願,所以對聯最後一句是「莫將成敗論英雄。」#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