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0日電)家扶調查指出,逾7成兒少盼多瞭解公共議題,只有近2成4每週和師長談論公共議題。兒少代表指出,學校多是老師發表意見,學生被動接收,因擔心分數由老師操縱,不敢隨意發表。
家扶基金會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兒少公民參與和網路社群媒體使用的關聯性調查,並邀請高中生現場舉行公共參與座談。
根據家扶調查發現指出,73.8%高中生希望經由社群媒體瞭解公共議題 ,47%每週和同儕討論公共議題,46%每週和父母討論公共議題,僅23.7%每週會和師長談論公共議題,顯見學校在公民參與實踐的教育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高中生代表林語萱曾到德國擔任交換學生1年。她表示,德國會將公共議題內化到生活中,學校也會安排政治課,老師會讓學生發表意見,師生透過互動一起討論公共議題,自己也會和寄宿家庭爸媽討論,在德國時自己更勇於發表意見。
另一名學生代表游皓雅表示,同學平常幾乎都只討論電腦或遊戲,而且也怕意見和同儕不合,會影響彼此的互動,因此很少有機會談到公共議題,只有老師在課堂上偶爾會談到。
關心公共議題的高中生代表林(桓去木),更身體力行參與,曾參加街頭宣導環保、宣導預防未成年少女懷孕、彩虹圍城行動等。
林(桓去木)表示,除了透過行動對社會表達關心,還能認識其他朋友,互相交流想法,但在學校幾乎都是老師發表意見,學生多是被動接收,學生也會擔心分數操縱在老師身上,不敢隨意發表意見。
她也舉例,曾有老師提到反課綱議題,認為學生只要讀書,不要管太多,她回應「這是一種表態」,但老師似乎不太開心,她因此不敢再和老師討論公共議題。
曾參與反課綱議題的公民教師黃益中表示,家長都希望孩子關心公共議題,卻又認為「小孩子有耳沒嘴」,當公民老師在課堂上談公共議題,就可能接到家長、學校關切,因此公民考100分的人很多,好公民卻沒幾個,老師應該鼓勵學生思辨,且讓正反意見併陳,不應用分數影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