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披露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推薦者
【大紀元2015年10月08日訊】據大陸媒體披露,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推薦者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知名瘧疾研究專家路易斯‧米勒,他從2010年就開始每年向諾貝爾獎評委會推薦屠呦呦。而與米勒同一實驗室的同事、屠呦呦諾獎另一名推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蘇新專也起了關鍵作用。
據新華網10月6日報導,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從不公布誰是推薦人,但5日該網記者在採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的過程中,意外得知屠呦呦諾獎的美國推薦者是路易斯‧米勒和其同事蘇新專。隨後蘇新專介紹了整個故事。
資料顯示,蘇新專是廈門大學77級生物系寄生蟲專業學生,本科畢業後在廈大讀研並留校,1987年赴美讀書。
米勒和蘇新專力推薦屠呦呦
蘇新專說,2007年,米勒和他到上海去開一個瘧疾與傳染媒介會議,會上米勒就問在場的人:青蒿素到底是誰發現的?怎麼發現的?但沒有人回答。後來米勒一直關注這個問題。他們有一天吃中午飯聊天時,談到這個事件確實很重要,可以考慮提一下諾貝爾獎。
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米勒每年都從諾貝爾獎評委會收到推薦表格。作為懂中文的華人科學家,蘇新專的任務就是幫米勒找到可以推薦的人選。蘇新專先聯繫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國橋,通過李國橋又找到了屠呦呦。從屠呦呦那裡獲得當年「523」計劃的一些資料,後來又到北京見了一些「523」計劃參與者,最後決定就推屠呦呦。「523」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的「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的代號。
蘇新專說,從2010年開始,米勒就開始向諾獎評委會推薦屠呦呦,又推薦了拉斯克獎,拉斯克獎很快就有回應,表示很感興趣,馬上有人過來了解情況。米勒和蘇新專推薦了屠呦呦和李國橋。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後,曾引起大陸轟動。該獎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的說法。
為了讓國際科學界了解屠呦呦,米勒和蘇新專為配合拉斯克獎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發表在著名的《細胞》雜誌上。文中寫道:「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 我們毫無疑問地得出結論: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藥研究所(中藥所)的屠呦呦教授是發現青蒿素的首要貢獻者。」
蘇新專介紹說,這篇文章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之前西方人都不怎麼關注這個事件。拉斯克獎是生物學界裡很重要的獎項,《細胞》雜誌的影響力又非常大,連在一起就引起了關注。
蘇新專說,米勒對推薦屠呦呦「非常熱心」,年年推,主要是他在推。米勒是蘇新專實驗室以前的老闆,現在已經退了下來,但仍在做研究。
一位外國人為甚麼會對中國科學家獲獎如此熱心?據《廈門日報》報導,蘇新專說,米勒是100%的科學家,他連走路做夢都在想著瘧疾,他認為,青蒿素的發現實在是太重要了。米勒甚至還想為中國青蒿素拍部紀錄片,忙了兩年多,但他們沒找到願意投資的人,此事被擱淺。
屠呦呦獲獎的理由
據報導,屠呦呦獲獎,在大陸存在一定爭議。蘇新專解釋,他們認為屠呦呦獲獎名至實歸有五大理由。
一是屠呦呦把青蒿帶到「523」計劃裡來。該項目始於1967年,當時屠呦呦並沒有參與進來,從1971年在廣東開會的會議記錄的複印件看,那時研究一直沒有取得太大進展。屠呦呦後來加入,並在1972年南京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殺瘧原蟲。
二是屠呦呦解決了青蒿提取物的提取溫度。當時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穩定,她就想到常用煎熬和高溫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壞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便由用沸點78攝氏度的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35攝氏度的乙醚提取。
此外,有證據顯示,屠呦呦是第一個做臨床試驗的人;她參與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她也是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的發明人。
報導稱,蘇新專也強調,不能否認其他人的貢獻,這個項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貢獻,確實是一個團隊的貢獻」。其實,在屠呦呦獲得拉克斯獎時,關於是否應該由她一人得獎,已經有爭議了。他說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有所不同。美國人不會把獎頒給一個具體做事的人,而會頒給告訴你做這件事的人。
蘇新專透露,推薦時也考慮過有沒有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確實想不出有那麼突出的。而諾獎只給個人。他說:「如果選一個人做代表,那就是她。」#
責任編輯:李金本